從江陰堅定走好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網聯”之路,到梁溪加碼布局空天產業、人工智能產業鏈條,再到惠山變“三新四強”產業和五個未來產業,江蘇無錫各地思考摸索著適合自己的路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有著不同的“解題思路”,“科創無錫”建設卻是貫穿全市的同一條邏輯主線,各地對科技成果的發掘、對科技企業的扶持、對科技人才的渴求清晰可見。
在科技“播種”的沃土之上,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動能持續上揚。這個春天,“播種”新質生產力成為無錫城鄉大地上最生動的圖景。
逐新向新育新,涵養科創熱土
近日,江陰以一場高規格推進“科創江陰”暨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建設大會,吹響了新一年“科創江陰”建設的嘹亮號角,這也是江陰連續三年以科創江陰建設為主題召開高規格大會。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這些熱詞在大會期間高頻出現,匯聚成一個發展最強音: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
這場大會上,江陰明確,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關鍵之舉。江陰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將全方位做好創新“保駕護航”工作,優化政策生態、金融賦能、服務質效,奮力打造創新藍海、創業熱土。將重點圍繞“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建設,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產業園”孵化培育體系,緊盯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構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重點實驗室為核心、技術創新中心為骨干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在產業布局上主動‘逐新’、大力支持企業和實體‘向新’、聚合資源集中力量‘育新’。”上周,惠山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亮出了惠山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實現“產業集群規模總量2800億元,新增國家高企300家,新建科創載體3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全市領先、省內示范;到2035年,建成先進、開放、安全、競爭力強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和新型工業化強區。惠山區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打造“全國智造區”“華東科創谷”的年度工作要點等文件現場發布,總體構成了一張有重點有落點的“施工圖”。
為實現此目標,惠山區把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放在首位。持續提升創新型企業“3+2”培育體系效能,加快洗硯湖生態科技城、長安創新未來城等科技新城建設,深化新型研發機構、科創載體、科創飛地建設,放大“惠·鵬飛”英才計劃品牌效應,吸引更多院士、高層次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化產教融合,鼓勵校企“訂單式”培養人才。
牽手跨區域合作,集聚創新要素
培育新質生產力,落點在具體產業,動能在于科技支撐、人才水平等關鍵要素。近期,全市各地積極探索挖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資源要素。本月中旬,錫山代表團在香港、澳門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旨在打造跨區域全方位合作橋頭堡。舉辦一場青年企業家交流會,走訪3所高校、4家社團協會、3個投資機構、5家企業,簽約6個投資及合作項目,揭牌授牌3個合作平臺……錫山在大灣區架設“連心橋”、牽手“合伙人”的動作密集,全力推進“雙灣”創新資源互聯互通。
未來,錫山區計劃與香港大學合作共建無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聚焦人形機器人、微納米加工與制造機器人、生物醫藥微納米機器人等方面,搭建產學研 “橋梁”。無錫錫山海外高校聯絡站(澳門大學)正式成立,將推動南京大學錫山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與澳門大學在合成生物和精準醫療等領域、無錫學院與澳門大學在人才聯合培養方面達成一批合作事項。
人才也是各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大關注點。錫山代表團走進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澳門大學等高校和社團,積極對接優質科教資源,希望能將港澳高校的科教優勢與錫山產業優勢結合起來,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錫山轉移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積蓄更多優勢。
“企業人才深藍池”項目在無錫經開區實施一年以來,最近又推出了平臺優化政策。經開區繪制出人才需求地圖、產業地圖,制定緊缺型人才目錄清單,整合建立“人才現狀庫”“人才需求庫”“人才政策庫”三大數據庫。同時,強化海歸小鎮27項政策和20億元專項基金的運用,建強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國際化載體平臺,加快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落地,太湖灣科創帶“國際人才社區”產城融合樣板正在崛起。未來,經開區將借助海歸小鎮、澳門無錫國際創新創業中心等平臺,放大對海內外人才的“虹吸”效應,圍繞產業發展需要,集成式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興產業的科技型領軍人才和優質研發團隊。
培育未來產業,發力“人工智能+”
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的“資源池”,無錫各地結合自身優勢發展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導體、氫能源等未來產業。面向未來,不少地方都聚焦了“人工智能+”。去年,該市推出《無錫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3-2025)》,強調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這個春天,人工智能技術已在無錫各地落地開花。
本周,宜興市智能算力中心項目簽約落戶宜興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引入武漢大學中安科人工智能研究院,圍繞算力中心搭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輻射長三角的新型綠色智能算力中心。智慧城市行業模型、無錫移動算網協同平臺、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個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宜興將依托智能算力中心,扶持和孵化相關產業,逐步建立區域性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智算中心作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其建設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近日,燧原科技華東總部暨國產高端智算中心簽約落戶無錫高新區,燧原科技將聯合其生態圈合作伙伴同無錫高新區共建智算中心,針對政府、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對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平臺。中心以生物醫藥應用為核心,拓寬至智慧城市、機器人、智能制造、AIGC大模型等場景,打造無錫高新區AI創新生態基地。
去年落地濱湖區的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項目最近也有了新進展。上周,濱湖區在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項目推進會上再次承諾服務保障,要讓科學家安心科研、創業“幼苗”茁壯成長。未來,濱湖還將充分發揮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這一高能級平臺的牽引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先進技術與濱湖產業特質緊密融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正如首屆無錫國際人工智能算法大賽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說的那樣:“希望這些優秀的算法開發者們,可以看到無錫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決心。”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產業項目矚目無錫,在這一新賽道上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朱冬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