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力完善農村道路安防設施,保障群眾安全出行。現在一路走,一路看,鄉村路已成為‘美麗特色路’。”4月的如東栟茶鎮新莊村,天藍、路美、河暢、水清、岸綠,處處洋溢著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勃勃生機。
近年來,如東將農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打開鄉村振興大門的“金鑰匙”,以“實現壯大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治理能力”為目標,因地施策、創新舉措、高效實施,向存量要空間,向土地要效益,打造了一批集體經濟富、人居環境美、治理能力強,可推廣、可借鑒的“如東案例”,探索出一條賦能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嶄新路子。
注重內外兼修 釋放改革紅利
一直以來,新店鎮孫橋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土地碎片化嚴重,造成資源閑置浪費。去年,孫橋村實施土地平整,統一對外流轉,實現村營收入近253萬元,同比增長23.25倍。新店鎮孫橋村黨總支書記錢一兵表示,“村里聚焦公共空間治理重點環節,摸清了家底,盤活了資產資源,促進了資產增值保值,讓村民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如東積極規范農村公共空間管理使用,讓“沉睡資產”變成“增收活水”。重點整治建新不拆舊、未批先建的非法“一戶多宅”及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違法占用宅基地建造房屋、購買農房等行為。2023年,如東累計收回及盤活利用房屋資產10091平方米,收回及整理土地6247畝、集體水面1059畝,新增到賬村營收入1352萬元。
堅持內外兼修,如東重點推進村莊環境提質增效,致力打造生態宜居和美鄉村。2023年,該縣試點村重點治理道路138條、總長度247公里,河道86條、總長度近165公里,“三棚”、主干道、河道破落建筑、違章建筑拆除537處,清理面積16545平方米。一個個村落,在“有限空間”里不斷釋放“無限可能”,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匯聚干群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
“我村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引導群眾增強公共空間共享意識。”馬塘鎮許樓村作為農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村,近年來,村兩委堅持模范帶頭,引導群眾廣泛參與,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馬塘鎮許樓村黨總支書記袁新華表示,“我們要讓公共空間真正姓‘公’、公共收益真正‘共’享。”
許樓村的做法是馬塘鎮鎮村上下一心,扎實推進治理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的真實寫照。當前,馬塘鎮已經形成了“鎮主要領導親自抓,掛鉤村領導具體抓、村書記帶頭干、鎮村干部共同上”的工作格局,明確各試點村責任,進一步加強目標考核、強化檢查督查,實施群眾自管和專人管護相結合,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樣板。
馬塘鎮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做法,為如東公共空間治理工作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與此同時,長沙鎮北坎村通過搭建“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發動鄉賢、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做好宣傳,調動群眾共同參與治理工作;岔河鎮壩東村落實村黨組織引領、黨員干部帶頭、志愿隊伍助推、廣大群眾參與的提升機制,形成全民參與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
建立常態機制 放大綜合效應
農村公共空間治理任重而道遠,“長治”才能“久安”。
隨著治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在袁莊鎮朱莊村,一支長效管護隊伍應運而生,管護人員定期對治理后的5公里河道、9.57公里道路進行維護;為杜絕“重建輕管”的惡性循環,河口鎮關口村成立管護實施小組,對公共基礎設施開展全面排查,精心呵護鄉村振興發展“新空間”……
試點村將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與鄉村治理“積分制”相結合,引導村民參與管護。長沙鎮陸河村智慧鄉村5G平臺對路、橋、河道、泵房、高標田等實現全覆蓋監控;大豫鎮大同村運用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監管……各村均通過與第三方簽訂協議或與農戶簽訂協議,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護措施。
“以點串線、以線帶面。”自公共空間治理以來,如東建立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常態化工作機制,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村村到”督查指導,每季度召開全縣現場推進會、分片區交流會等觀摩互學,營造“比學趕超”濃厚氛圍。持續打造單項課題,不斷總結、挖掘、提煉公共空間治理的新經驗、新方法,積極探索具有原創性、引領性、代表性的空間資源利用新路徑,培育了一批時效性強、示范意義大、可復制推廣的示范典型,鄉村振興圖景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