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深讀|訂單激增,江蘇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超700億元

今年年初,國產“三蹦子”俏銷海外,曾一度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關注。其實,這些三輪農用運輸車很多都產自無錫,也讓世界再一次見識了江蘇制造的實力。

此前,農機市場一直是國際廠商“唱主角”,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場領域。但近年來國產農機崛起,不斷搶占市場份額,特別是江蘇多家農機廠商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成績亮眼,不少農機企業還接收到大量海外訂單。

在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戰略政策助推下,我國農機行業正進入新一輪革新。江蘇農機企業如何才能把握住新機遇?在“出海”過程中又該怎樣與國際廠商“掰手腕”“比馬力”?

通過無人機開展小麥“一噴多防”作業。 計海新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江蘇造”搶手,銷量逆勢增長

正是春耕時節,走進位于鹽城的江蘇悅達智能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廠區,一排排停放整齊的農機正準備裝箱運往市場。

“去年在行業整體銷量下降17%的情況下,我們全年實現拖拉機銷售6074臺,同比增長31%,其中內銷銷量增長15%,外銷銷量同比增長翻近一番,創8年來最好水平。”悅達智能農裝公司黨委委員楊維標深感振奮。

在他記憶中,這兩年不僅是國內市場,甚至在國外市場上,國產農機越來越受到青睞。

去年,國內農機市場出現階段性調整,市場需求相對低迷,但我省農機制造業卻逆勢增長。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2023年,省內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超過700億元,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二。

作為制造大省,江蘇農機生產制造能力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這是江蘇農機企業的突出優勢,也是江蘇農機產業的底氣。

“農機產業鏈完整,耕種管收及智能化農機廠家在省內均有知名企業。”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正高級工程師沈有柏向記者介紹,比如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主機方面,有江蘇沃得、常州東風、常發農裝等;無人植保小飛機方面,有南京拓攻、無錫漢和、蘇州極目等;智能農機系統和北斗輔助駕駛終端方面,有江蘇北斗、南京天辰禮達等;蔬菜果園等特色農機方面,有無錫悅田等;掛接農機具方面,灌云有“旋耕機之都”之稱,丹陽有眾多小麥播種機生產企業……

從市場份額看,江蘇農機企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不斷提升——沃得農機的全喂入聯合收割機全國占比達60%;手扶式插秧機中,江蘇品牌在全國占比約六成;拖拉機領域,多家江蘇企業排名前十。

總體來看,全省不斷提高農機制造業集聚度,已逐步形成農機制造和農機應用“兩個千億元級”農業機械化產業。

業內人士普遍預判,2024年,農機市場將會迎來恢復性增長,江蘇農機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也必將更趨激烈。

智能化突破,降低使用成本

隨著我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不斷提升,農機市場正迎來大型高端農機時代,高端、智能農機是未來我國農機企業必爭的戰略要地。有機構預測,預計到2025年全球農業機器人市場總量約為93億臺,到2030年有望達到360億臺。

數據顯示,我省各類智能農機總數已超過10萬臺套,建設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園區)218個,形成農業機械化發展新的增長極。智能農機的技術、產品、應用開發已逐漸進入“深水區”。

農機手駕駛著農機在給小麥噴藥。 萬震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江蘇農機設備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用戶,不僅因為制造業基礎好、設備技術扎實,而且能夠不斷創新和突破。當前我們許多設備都實現了智能化應用、大數據管理,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不同作物的作業,更可以降低產業鏈成本。”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亮表示。

前不久,沃得農機發布一系列設備在智能化等方面的迭代信息。比如,“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在發動機馬力增至25馬力的基礎上,實現施肥量自動調節、自動缺肥報警等功能;“履帶收割機”再次升級,可一機兼收水稻、小麥、油菜、玉米、小米、大豆、高粱、蕎麥等作物,幾乎可覆蓋南北方不同農業區域。

瞄準智能化、綠色化的更新迭代正越來越快。據悅達智能農裝公司研發團隊介紹,公司剛剛成功開發出一款純電動拖拉機——YL254ET電動拖拉機。該機型具有小馬力、園藝型、輕負荷的特點,采用傳動系電機+液壓系統工作電機的模式,代替傳統柴油發動機,使用72V、210AH磷酸鐵鋰電池供電。這款新能源拖拉機,將有效解決傳統燃油拖拉機噪聲大、效率低、尾氣排放污染環境等問題,助推企業綠色轉型。

這些創新,是江蘇農機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的根本。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際知名設備廠商一直是農機市場的“主角”,尤其是中高端農機市場。

“這兩年,江蘇農機設備的市場份額明顯提升,技術逐漸跟上了,性價比則更高。”李文亮告訴記者,以沃得采棉機為例,原本農戶購買一臺國際知名品牌設備,成本大約600多萬元,有時候這些國際設備廠商還會搭售一些零部件,最高時成本700多萬元。近年來通過技術攻堅,國產采棉機基本可以達到國際設備廠商采棉機的性能標準,而一臺采棉機價格只要400多萬元。“平均算下來,相當于每畝采棉價格可以從260—280元下降到160元,大大降低農戶負擔,更減輕了下游的成本。”

記者了解到,目前省內行業排名靠前的農機廠商,都在競逐智慧農機、綠色農機等“新賽道”,加大研發和市場投入,并通過加快迭代,補足設計、性能、服務上的短板。

我省也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推廣應用智能農機裝備技術。3月25日舉行的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沈毅表示,省農業農村廳將協同建立首臺套農機研發制造協作機制,力爭實現省內首臺套農機占全國15%左右。同時,改革農機試驗鑒定制度,開辟急需適用農機鑒定“綠色通道”。多措并舉,將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兩大行動”向縱深推進。

應用空間大,推廣力度空前

江蘇農機企業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背靠的省內農機市場本身就很大。

去年,我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以上,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總體水平達到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以上,大多數使用的是國產農機,為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裝備支撐。

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收獲晚稻。 邵光明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業機械已達500余萬臺套,農機總動力5360萬千瓦,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7.2萬臺、占全國8.5%,聯合收割機16.8萬臺、占全國9.7%,糧食烘干機3.3萬臺、占全國22.7%,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1.9萬臺、占全國14.4%,國產裝備數量逐年增長。

此外,得益于江蘇農業全程機械化的有力推進,省內特色農機總量達到283萬臺,年均增長達9%。目前,我省已有74個縣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建設各級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1026個。

另一方面,我省對國產農機使用、生產的推廣力度很大。

為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我省還建設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500余個,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機作業、維修、報廢回收、培訓等農機應用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農機跨區作業每年收入超過40億元。

目前,江蘇有157萬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和省市縣鄉農機化管理人員,他們是農業機械化事業的主力軍。作為這一群體中的一員,沈有柏深感任重道遠。他表示,應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科研力量研發樣機,研發出優秀產品,讓企業盡快產業化。借助江蘇農機推廣體系優勢,將先進適用的農機與技術及時向合作社和大戶進行示范、宣傳、推廣,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蓬勃的市場需求,也能反過來促進江蘇農機研發、生產、制造能力的提升。”

我省已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總體達到70%的階段性目標。

加速度“出海”,向更高端進發

在加快研發速度推動下,江蘇農機已在“劍指”海外市場。

眼下,江蘇農機企業正跑出“出海加速度”——沃得收割機大量銷往東南亞、非洲;洋馬農機(中國)的收割機和插秧機不僅銷往東南亞市場,還返銷到日本;江蘇嵐江智能的果園植保機進入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為搶抓當前機遇,這兩年,江蘇頭部農機廠商“出海”積極性更強了,紛紛攜自己的新型農機產品參加世界各類農機展會。

去年11月,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攜帶自主研發的拖拉機,參加由德國農業協會(DLG)主辦的、每兩年一次的世界知名農機展會——德國漢諾威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這些產品從50馬力到140馬力不等,因為造型時尚、覆蓋使用場景廣泛,現場吸引來自全球各地客商詢問。

上個月,悅達智能農裝公司也攜帶多款黃海金馬拖拉機亮相第19屆哈薩克斯坦國際農業畜牧業展,引起中亞市場的廣泛關注。悅達·黃海金馬拖拉機是該公司主導產品,經過60多年的積淀和持續研發,已形成近百個品種的產品線,功率覆蓋25—260馬力。

“必須看到,江蘇農機的生產制造能力很強,但農機的技術先進性與歐美的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等企業還有差距。”沈有柏表示,盡管江蘇設備在中高端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但是在一些頂尖農機設備領域,國產設備仍然是空白。江蘇農機企業想競逐全球,向更高端進發勢在必行。

“江蘇農機設備的特點是技術進步快、性價比高、服務好,但是目前400馬力以上設備,我們還缺乏優勢。”江蘇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廠融中心總經理助理于敏彰所在的部門專門負責農機租賃業務,長期和農機廠商打交道,江蘇農機設備在東南亞、中亞地區銷售較好,但在歐美市場偏弱,“歐美部分地區屬于旱季作物,其農業特點需要大馬力的設備,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中高端農機設備,如傳感器等,我國還依賴進口,其他國產零部件在使用壽命、穩定性等方面也有改善空間。但沈有柏等受訪者紛紛樂觀地表示,利用江蘇農機零配件產業鏈全面、主機生產企業力量強、科研院所多及科研力量強等優勢,充分進行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江蘇造”未來有能力在中高端市場和國際廠商“掰手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胡春春 顏穎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