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幾場春雨過后,圌山腳下竹林茂密,沿著山路,隨處可見圓墩墩的春筍破土而出。“氣溫一高,兩天時間筍子就能長10厘米,長得很快。”近日,江蘇鎮江77歲的大路鎮小港村村民薛順早晨5時多就忙碌起來,在竹林里用鐵鍬對準筍根一撬,便能挖出一根完整的春筍,“今年是‘大年’,這100多畝的竹林,春筍的產量預計有3萬斤。”
眼下,趁著春暖花開圌山踏青的旅游高峰期,大路鎮小港村村委會發動黨員、志愿者共同參與,擺攤設點現挖現賣,新鮮的春筍成了踏青游客爭相購買的“香餑餑”。“清明節期間,來爬山的游客很多,三天賣了2000多斤春筍。”負責記賬的小港村村民王壽榮開心地拿出記賬簿,一筆筆手寫的銷售數字十分亮眼。
“傳統要突破,農業也需要創新,今年我們著重發力農業體驗與鄉村旅游融合,提升圌山春筍的經濟價值,幫助農民提高收入。”35歲的張鵬是大路鎮小港村年輕的大學生黨員干部,在村里工作已有4年多。今年小港村開展了首場“上春山、尋筍趣”親子體驗活動,農民指導游客挖筍,張鵬打開社交平臺進行視頻直播,與線上網友分享春筍豐收的喜悅。
線上線下齊發力,圌山春筍正以新步伐“走出山”,而對眾多周邊居民、游客來說,春和景明登圌山時又多了一項“接地氣”的旅游體驗。“帶孩子來挖筍,一方面是參與勞動體驗,另一方面也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游客殷敏從鎮江市區來到圌山第一次參與親子挖筍體驗。
隨著氣溫轉暖,不僅春筍豐收,圌山腳下的春茶經濟也展現出新活力。之前小港村茶葉一直小面積零散種植,這幾年村里支持發展茶園產業,將零散的土地整合起來,統一發包,才發展到現在大面積規模化種植。如今,茶農種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還帶動了當地就業。承包小港村茶園的陸竹華有三十多年茶樹種植經驗,他介紹說,“現在村民采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高,采茶工最高峰時有30人,每天的收入達到200元。”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效益,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家門口多種類型的就業崗位,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還將增加10%。”小港村黨總支書記王志強介紹,近年來,大路鎮小港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積極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依托圌山旅游資源優勢,發展圌山親子挖筍、桃園勞動實踐、草莓休閑采摘等農文旅融合互動體驗活動,積極打造鄉村特色旅游,推動鄉村產業聯動發展、聯農帶農,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讓鄉村產業更興旺、農民生活更富裕。
在大路鎮,小港村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此外,作為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個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大路鎮東岳村大力發展“花田經濟”,圍繞村莊引入月季、荷花、杭白菊等多種植物,以路為廊、串點成線、以線帶片,打造了詩情畫意、鄉愁濃濃的“月季花田”“荷塘月色”“杭白菊園”等景觀,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豐富了地域人文風光,因地制宜推進農文旅融合捧熱了當地鄉村游。
近年來,大路鎮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引擎,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及時將農技能手、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等人才納入村“兩委”班子以及后備干部重點培養,建強“新農干”隊伍,完善基層組織隊伍建設。
同時,堅持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把優勢做優、特色做特,深入挖掘小港圌山、東岳花田、薛港長灘、大路老街等特色優勢,整合盤活零散閑置土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差異化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體驗、果蔬種植等項目,有效激活農村發展的新產業,確保村級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擘畫出一幅特色農業“百花齊放”、鄉村振興“五彩斑斕”的美麗畫卷。(潘宇琴 張曉君 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