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春日的暖陽,水稻育秧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今年,無錫加大了水稻機械化育秧新裝備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批秧苗將住進“電梯房”、坐上“有軌電車”。新質生產力的注入,將為水稻機插育供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保障。
宜興市萬石鎮正合智慧農業育苗(秧)中心,是目前在建集約化、智能化、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工廠化、設施化、立體化集中育苗(秧)中心,日均產出生態苗苗菜5萬斤,在水稻育秧季可協助育秧近萬畝,可節省80%左右的勞動力。
采用水稻精量稀播技術,精準完成從覆土、播種、灑水到蓋土等一系列流程,精確控制播種時間和密度,確保每顆種子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優質的土壤環境,將前端上土、后端擺盤等“苦力活”交給自由度更高的機器人,形成更流暢、更高效、更標準化的流水線,育秧效率超過2000盤/小時。
該中心采用多層、多組連體式的育苗(秧)盤排列,結合鏈循環方式保障和變換采光,配備智能化的全自動噴淋噴霧、營養液補給和補光等設備,保證通風光照、溫濕度等育苗(秧)環境條件。相比傳統育秧方式,可節約秧田用地80%,節省用水50%,育秧周期可縮短10天左右。
還有中央云平臺通過無線網絡傳輸數據,對育苗(秧)場周邊環境及周圍環境自動監測,對生產計劃、質量控制、大數據收集、工藝流程等全過程監管,提高秧苗的出苗率和茁壯度。
而在宜興市芳橋街道金蘭村智能化育秧中心,也更新升級了智能育秧流水線,將原先傳統的育秧流水線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更新升級,具備自動分盤、上土、播種、疊盤等功能,秧土由人工添加改為輸送帶自動傳輸,秧盤搬運由人工操作改為機械臂抓取,育秧溫度等由物聯網精準監控,每條育秧線的雇工由原先的12人減為不超過3人,育秧效率由800盤/小時提高到1800盤/小時。
不僅如此,這里還創新在田間修建專用“軌道”,并將航車改造為地軌式秧盤轉移設備,從育秧流水線下來的秧盤由機械臂抓放直接坐上“有軌電車”送至田間地頭。同時沿著航車邊緣鋪設有管道、噴頭,育秧期間的噴水作業也能輕松完成,相比傳統模式節省近一半勞動力。
當前,圍繞太湖稻、太湖三白、長江三鮮等特色種質資源,加快推進數字化農業裝備和基地建設,是無錫鍛造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頭戲”。今年,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向“新”而行,計劃建設的16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119個,其中高科技含量項目占比26.38%,較去年提高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