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委改革辦、江蘇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推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的通知》,發布推介22個示范效應明顯、改革創新成效突出的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徐州市《“333”創新生態做大做強工程機械“1號產業”》被評定為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
徐州市委市政府把工程機械作為全市“1號產業”來打造,作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徐州工程機械集群匯集了營收超過千億的徐工集團、超過百億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以及海倫哲、徐州巴特等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世通重工、東岳機械等創新型中小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
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用事實和效果說話,徐州做大做強工程機械“1號產業”的探索案例起到什么示范借鑒作用,為全省新型工業化又積累了哪些經驗?
培育三類創新主體
全面建強創新“主陣地”
作為徐州市委市政府重點培育的“1號產業”,徐州市裝備制造(工程機械)示范基地連續多年入選國家五星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培育了“創新中心、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三類創新主體,入選工信部首批全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正加速邁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為更好地集聚頂尖創新資源,徐州先后投入超過10億元,建設行業首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江蘇省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業創新中心。面向工程機械行業重大需求,布局基礎材料、傳動、液壓、新能源、智能控制等6個重點領域,全面覆蓋產業關鍵環節,覆蓋主機、零部件、基礎材料全產業鏈,形成了以徐州為中心,輻射全球、覆蓋行業的協同創新體系,目前正在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依托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全市形成了1家千億、100家億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業的“1+100+1000”企業創新矩陣,帶動集群中小企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超200家,實現了大中小企業全覆蓋。累計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家。
徐工集團榮獲中國工業大獎,綜合實力連續35年保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位。卡特彼勒徐州工廠已成為卡特彼勒在中國的旗艦制造工廠,逐漸成為卡特彼勒全球挖掘機制造基地。卡特彼勒以徐州工廠為核心的制造基地,打造了強韌的供應鏈體系,在中國的一些工程機械配套件供應商已成為行業翹楚,并成功登上全球工程機械的大舞臺。
打通三大攻關路徑
全力搶占創新“制高點”
3月22日,備受關注的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吊裝能力最強、全球首款11橋徐工XCA4000輪式起重機,以其高性能、高安全、高效率、高品質接受市場的檢驗。當天下午,該設備在河北衡水完成首吊,順利把單機容量6.25MW的風機吊裝到位。
從2010年起,在千噸級起重機研發制造上,徐工就屢創佳績。以1600噸輪式起重機為起點,“全球第一吊”的紀錄七次被打破,最近三年,更是創下了紀錄每年一破的歷史壯舉。
近年來,徐州工程機械行業依托本地創新鏈龍頭企業,打通“自主研發、協同創新、揭榜掛帥”三大攻關路徑,扎實推進自主研發攻關,液壓多路閥、中小排量液壓泵閥馬達、變速箱、驅動橋等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其中40%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高質量實現國產化替代。協同攻關突破液壓系統、傳動系統、自動控制等方面近1000項關鍵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斷提升,70%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全面邁向全球行業中高端。
2023年以來,徐州先后與比亞迪兩次深入合作,共建兩個百億級新能源電池合作項目,聯合研發適用于工程機械的新能源電池,在工程機械電動化領域占據了先發優勢,130余款新能源主機產品列入研發計劃。
徐州堅持“敞開大門”搞創新,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制定出臺《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管理規程》,市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遴選行業“卡脖子”技術,面向全球開展“揭榜掛帥”。2023年,遴選串聯式混動系統、無人化調度管理系統等10項前沿技術,制定“工程機械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榜”,面向全球發布,在全行業首次開展“揭榜掛帥”,吸引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上海交大等145家單位揭榜。
完善三級保障體系
聚力構建創新“生命線”
在徐工礦業機械有限公司停車場,停放著數臺剛剛下線的無人駕駛礦卡。整車前后配備了很多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還有視覺攝像頭,它們作為整車的眼睛可以感知周圍的狀態,2根衛星天線可以做到厘米級的衛星定位。依托中國礦業大學這一礦業最高學府,徐工集團聯合上下游企業正在徐州打造一個新的智能礦山產業集群。
全市工程機械行業也正在通過完善“成果轉化、示范場景、產品推廣”的三級保障體系,構建“333”產業創新生態,全面突破“卡脖子”環節,高水平實現自主可控。2023年,徐州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0億元,實施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項目35項,累計研發省首(臺)套重大裝備60余件,為創新研發持續“輸血”“供氧”。
瞄準電動化、無人化發展方向,徐州工程機械行業優選“智能礦山、智能港口、智能道路施工、應急救援”四大領域率先突破,樹立數字化智能施工方案新標桿,為新產品、新技術提供場景支撐。先后完成全球首例高速公路養護工程無人化集群施工、國內首例鋼橋面鋪筑工程無人化集群施工等優秀示范場景。
今年,市委市政府將更大力度打造“1號產業”集群。著力完善產業支撐體系,營造最優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生態。構建高效協同發展機制,按照“一個混合專班+一個產業聯盟+一批創新平臺支撐+一套要素支撐體系”模式,全力以赴支持產業創新發展。認真研究謀劃,將工程機械元素有機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持續擦亮“中國工程機械之都”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