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無錫市2024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土壤和地下水工作計劃,解讀《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春夏攻堅”專項行動方案》。
護藍天
聚焦PM2.5和臭氧“雙減雙控”
藍,是城市天際線最鮮明的底色。今年以來(截至5月9日),無錫市PM2.5年均濃度值為38.5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PM10年均濃度值為5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優良天比率為87.7%,全省排名第二。
“無錫今年目標是PM2.5年均濃度降到28微克/立方米左右;優良天數比率81.2%左右(約298天);降塵量2.4噸/月·平方千米;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7587噸、氮氧化物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9043噸。”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吳笛介紹,《無錫市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堅持源頭治理,聚焦PM2.5和臭氧“雙減雙控”,進一步明確了今年在大氣臭氧防治上的攻堅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據了解,今年4-6月是“春夏攻堅”行動中的重點時段,大氣環境處主要圍繞工程項目減排、全電工地建設、揚塵源污染治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化工園區提升整治、油品綜合整治、餐飲油煙等重點內容提出了11項具體要求。“為了使二季度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同比一季度明顯改善,我們這些要求主要聚焦的還是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和重點行業治理,比如我們要求加快29個全電工地建設推廣,強化渣土運輸車輛全封閉運輸管理,持續推進干散貨港口碼頭全封閉料倉建設;在油品VOCs(揮發性有機物)方面,引導錯峰開展裝卸油作業,鼓勵夜間加油。同時,餐飲油煙專項治理也會持續推進。”
保碧水
攻堅城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近年來,隨著無錫全域水生態的不斷修復,“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圖景正持續展現。今年,無錫市工作目標是國考、省考斷面優Ⅲ比例分別為88.0%和95.8%,較2023年工作目標分別提升4、1.4個百分點,較2023年實際完成情況一致。此外,將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列入工作目標,主要是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影響指數2項指標評估得分同比改善,逐步推進水質考核向水生態考核轉變。
“我們將主要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汛前隱患排查整治三方面著手。”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何永軍分析,城市污水管網整治一直都是攻堅難點,今年將圍繞“城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目標,制定全收集全處理規劃,預計完成新改建污水管網31公里、新增日處理能力14.5萬噸,建成27個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
此外,全力推進新一輪太湖治理“1+9”和長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專項行動方案是今年無錫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心之一,“我們會建立工業、生活、農業等污染源清單、問題清單及治本工程清單,確保長江干流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實現連續十七年太湖安全度夏。”據了解,今年全市計劃建設680條美麗幸福河湖,并挑選優秀案例申報國家級、省級美麗河湖。
守凈土
梁溪科技城核心區域管控和修復工程陸續啟動
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9.07%,比上一年上升0.5個百分點,134個建設用地全部實現安全利用,安全利用率為100%,9個國考地下水點位水質全部達到省下達的考核要求,“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底線牢牢守住。
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王英滿介紹,2024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5%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14個地下水國、省考點位水質達到省下達目標考核要求。為此,全年共排定8大類共947項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涉及重點污染地塊管控和修復、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梁溪區創建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的第三年,也是關鍵的一年,作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今年梁溪區的一舉一動也是備受矚目。王英滿透露,今年梁溪科技城核心區域8個地塊的管控和修復工程將陸續啟動,并引進綠色低碳修復技術,打造土壤修復減污降碳試點。“我們將圍繞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化監管,完成土壤調查全過程監管平臺建設并啟動運行。此外,我們希望可以聚焦綠色低碳、推進連片污染地塊科學精準修復和開發利用方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亮點。”(吳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