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江蘇各大博物館圍繞“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題,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覽與活動。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全國博物館人“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近年來,“博物館熱”逐漸升溫,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場館“一票難求”,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五一”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屆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更愛逛博物館。作為早已“畢業”的社會人,為何愿意主動踏入這所“學校”呢?“多數免費”讓逛博物館成為一種“高性價比”的旅游方式,目前,我國博物館免費開放率超過90%,與動輒上百的景區、演唱會門票相比,性價比更高;傳媒互動凸顯文物背后的文化自信,近年各大博物館的網絡“出圈”成為熱點,“為博物館奔赴一座城”表達了對祖國不同地域文化的向往與探知;求知學習是博物館永恒的主題,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人們走進博物館,也是對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時的生活圖景、中華文明的起源等懷有旺盛的求知欲。見慣了旅游景區的人山人海,博物館“旅游式學習”剛剛好,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適合“充電”學習。
對于各大博物館來說,想要做好新時代下的文博事業,迎接與廣大民眾的“雙向奔赴”,保持長紅,首先要立足自身,文物保護與研究是重中之重。南京城墻守護者們用7年多時間開展“顆粒歸倉 守護城墻”行動,將流落在外的明城墻磚一塊塊收集起來,累計回收城磚50多萬塊。這是全國博物館守護文物的一個生動縮影。新時代文物保護正在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變。只有充分挖掘文物價值,才能再現璀璨文明。
同時,發揮好博物館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作用,還需要提供更優質的線下服務體驗。好的大學沒有圍墻,同樣,博物館也不能過于“高冷”,適當降低民眾參觀門檻,有助于吸引更多人群前來了解文物、感受文化。哪怕民眾事先沒做功課,對展陳的文物全不了解,在講解員的介紹、現場視聽互動之后,即使“走馬觀花”也能有所收獲,這就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教育。當然,對于已經“進階入門”的參觀人群,也應提供相應更加復雜深入的講解服務。
“文博熱”助推博物館轉型升級,“打卡”博物館已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人人成為文化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正逐漸變為可能。(胡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