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我國旅游業取得的突出成就,強調“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文化和旅游部開展貫穿整個5月的“5·19中國旅游日”活動,圍繞“暢游中國,幸福生活”主題,各地推出各類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
旅游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旅游工作,引領我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十三五”時期,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增長態勢,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超過10%。今年以來,哈爾濱的雪花、上海的繁花、泉州的簪花、三亞的浪花,四面八方盛情綻放,我國旅游業呈現出“神州無處不風景”的火熱景象。一季度,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7.0%,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方面作用明顯;全國出入境人員超1.41億人次,同比上升117.8%……這份優異成績單既充分展現了活力滿滿、山河秀麗的大美中國,也持續彰顯著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
人民群眾對“詩與遠方”的向往,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國加大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力度。建成A級旅游景區1.57萬家,滿足人們對自然山水、人文古跡、冰雪資源、紅色陣地等多元需求;組織“中國旅游日”“旅游中國 美好生活”“文明旅游 美麗中國”等活動,推出系列促消費、惠民生舉措;持續推進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不合理低價游”專項整治行動,讓群眾出游更放心……隨著系列舉措的落地落實,出游消費“熱辣滾燙”,休閑街區人山人海,“網紅”景點摩肩接踵,假日經濟出現一個又一個“頂流”。如今,旅游正不斷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日益成為具有顯著特色的幸福產業。
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鄉村,“村晚”“村超”“村BA”輪番上演,鄉村人氣日益匯聚,助力鄉村振興;在縣域,全國A級旅游景區的縣域覆蓋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縣域旅游成為人們的“新寵兒”,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在城市,345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夜游產品,夜間文化和旅游方興未艾,點燃消費活力。一業興,百業旺。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潑天的富貴”惠及越來越多的地方。旅游業正在不斷發揮綜合帶動作用,釋放強大“乘數效應”,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人民群眾對旅游消費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顯性化。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來的創新條件,聚焦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帶來的廣闊空間,按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鍵”正當其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豐富“旅游+”和“+旅游”新業態,打開文旅融合新天地,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重要的旅游方式。統籌旅游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情緒價值,加快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水平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改善旅游消費體驗,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讓消費者安心、開心,真正把營銷“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旅”行大美中國,“游”向幸福生活。行進在建設旅游強國之路上,把握發展大勢,順應人民期待,用心用情用力推進文旅為民、富民、利民、樂民,不斷開創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詩和遠方”的圖景將更加絢爛多彩。(艾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