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長江大橋附近江面,三五成群的“微笑天使”江豚追逐嬉戲,四面環江的靖江馬洲島上,黃胸鹀、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在空中展翅盤旋……這種生態景象愈發頻繁地出現在靖江市民的眼中。
近年來,靖江市導入專家式養護“妙方”,通過實施專項調查、加強棲息地保護、數字化監測創新、建立“生態島”試驗區、培育特色物種等舉措,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越來越多的江豚“定居”長江靖江段
“看,這只江豚好像有寶寶了!”近日,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副院長汪正飛在蟛蜞港附近抓拍到了江豚出沒的蹤影。早在3月29日,汪正飛團隊還在江陰大橋下游500米處拍攝到了懷孕的江豚。眼下,愈來愈多的江豚來靖“定居”,已經成為長江靖江段生態保護持續改善的最有力證據。
長江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其種群數量和分布狀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從2021年開始,靖江聯合國內專業團隊,持續開展長江靖江段長江江豚專項調查,汪正飛便是調查隊中的領隊。汪正飛介紹,通過81船次的細致調查,團隊得出了江豚“喜愛”棲息在靖江的原因。汪正飛說,長江靖江段距離長江口較近,是江海洄游魚類的重要通道,具有規律的潮汐,水中還有少量鹽度,屬于完全淡水水域與海水水域的過渡區域,良好的水質非常適合江豚棲息。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目擊長江江豚96群次,共計340頭次。而且這些江豚多以2~6頭的小群活動,最多一次觀測到12頭,并發現了珍貴的“母子豚”畫面。
珍稀瀕危物種“安居”凸顯生態保護成效
5月的靖江,氣溫逐漸升高,馬洲島上再次發現黃胸鹀的蹤影,這是連續第三年在島上觀測到這一極危(CR)物種的出現。
靖江馬洲島生物多樣性豐富,據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曹銘昌介紹,通過三年多的觀測,馬洲島記錄的鳥類物種數從首次觀測的55種增至22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為黃胸鹀、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白頭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37種,包括震旦鴉雀、普通鵟、紅腳隼、鶚等。鳥類種數約占中國鳥類種數的14.69%,江蘇鳥類種數的47.02%。此外,馬洲島記錄陸生維管植物245種,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獸類7種、兩棲和爬行動物11種。
江豚洄游,百鳥安家,馬洲島新記錄種類的發現和各類珍稀瀕危物種的回歸,表明靖江各類生物棲息地不斷增加,長江自然生態保護成效初步顯現。
數智賦能打造“長江大保護”靖江樣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靖江積極探索數字化手段的應用,通過建立數字化監測平臺、應用人工智能視覺識別和AI深度學習計算技術等手段,實現了對物種的精準識別、統計分析和在線展示。這些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效率和精度,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更加科學、有效的支持。據新近發布的生物多樣性統計數據顯示,靖江地區已發現陸生高等植物559種、陸生脊椎動物247種、陸生昆蟲257種、水生生物258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8種。
在長江岸線生態保護規劃、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馬洲島觀測站建設、生態島試驗區謀劃等方面,靖江與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當下靖江市已初步形成了涵蓋百里江岸、水陸統籌的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下一步,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路徑,建立系統性、常態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