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的高校畢業生預計超過117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持續穩好總量近3億人的農民工就業,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成為當下就業市場回應人民期待的重要奮斗目標。
聚焦穩就業靶心,政策端當“多箭齊發”促就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些年來,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向好,大學生有了更多從校園直達職場的“綠色通道”,“三支一扶”有力促進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各地多措并舉打出“流動+留鄉”組合拳,雙向助力農民工就業,讓大齡農民工“能就業”“就好業”……總體而言,我國重點人群就業不斷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就業總體向好,得益于經濟持續回升向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對就業工作重點部署,就是要引領各地在促發展的同時,還要重點關注就業,推動經濟與人才雙向奔赴、彼此成就。
企業“活得好”,就業才能“穩得住”。我國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是民營經濟創造的,90%以上的經營主體是民營企業,在穩住就業“基本盤”、增進民生福祉中,民營企業發揮了“壓艙石”作用。民企活則經濟活,民企穩則就業穩。助力高校畢業生等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民營企業只有活力奔涌、開源拓崗,才能打開更廣闊的就業市場。連日來,各地各部門多舉措推進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524所高校開展訪企拓崗行動,新開拓就業崗位近376萬個。這當中,民營企業發揮了關鍵作用,尤需進一步激發民企“活力”,壯大就業“蓄水池”,形成更大的就業拉動力。
當然,也應看到,當前的民營企業還面臨不少“成長的煩惱”,部分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困難。解決好企業面臨的難題,就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進一步解決好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理直氣壯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撐腰”,充分放大民營企業就業“蓄水池”的效應。
穩就業是一道“綜合題”,唯有打開思維、豐富場景,才能讓更多的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厚植民生幸福“暖色調”。廣東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組織用人單位提供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兼顧工作和育兒的就業崗位,讓許多媽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實現了帶娃掙錢兩不誤。我國接連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支持老齡人力資源開發,組織各地開發“銀發族”再就業。隨著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產業蓬勃興起,面對快速變化的就業前景,各地加大技能再培訓,政府與企業聯起手來培育新型人才,以適應快速發展產業的需求,為技能型人才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就業門路。一招一式,有效促就業,說明創新實踐是破解就業難題的一把關鍵“密鑰”。
就業向好,民生向“暖”。各地當馳而不息抓好大學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對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的支持,充分釋放穩崗效能,全力以赴穩就業、保用工、促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澎湃的“人才活水”。(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