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龍舟競逐,粽葉飄香,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作為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天,我們可以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可以看到,我們每一次慶祝傳統節日,都是在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時間長河的洗禮中,不斷閃耀新的光芒。
以“守正”和“創新”舒展“生活場景”。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美好的生活愿望出發,為端午節和傳統節日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今天,繪有古風山水圖的手挽袋內裝有粽子,吃完了粽子,手挽袋還可以用來搭配古風衣物;很多人家門口掛上了搭配黃金球、菖蒲葉的精美艾草花束和花環,端午殺菌祛病、祈求安康的祈愿又增添了新的儀式感,我們的傳統文化與公眾的日常生活變“黏稠”。創新方式、豐富形式,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讓傳統節日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真正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
以“參與”和“融入”拓寬“傳承路徑”。傳統文化歷經歲月風塵,依然華彩煥然,離不開守護者和傳承人的參與、呵護、激活。前不久,“廣州房東半夜還在練習賽龍舟”“租客在河邊為房東加油”等詞條頻上熱搜。事實上,無論是奮力劃槳參與龍舟比賽,還是擠進人群加油助威,都是在文化傳承上跨出了一步。這個端午假期,多地舉辦漢服主題展示活動,將端午傳統習俗和漢服演藝結合起來,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新一代青年眼中,傳統文化不再是老氣的符號,而是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自我個性的表達。正是因為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更多人才自發地選擇、擁抱傳統文化,拓寬了文化傳承的“路徑”。
以“拼搏”與“奮斗”激活“價值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今天紀念屈原,是為了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與時俱進之路徑,用屈原精神為生民“塑心”,為實踐“立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端午節緬懷愛國詩人,寄予著人們對國強民富的執著愿景,也激勵著我們為未來美好生活和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當把努力奮斗的激情、穩步向前的堅韌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同時間賽跑、同歷史并進,以萬眾一心、矢志如一的奮斗擁抱未來。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回溯所從來處,開掘精神的河床、尋找心靈的原鄉,最終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涌而去。傳統是根脈,文化為骨血,涌動在民族的心臟,喚起共鳴。“粽”有萬般味,最是文化香。在品味端午文化中自覺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守護者,我們定能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歷久彌新,煥發時代新彩,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