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糧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近日啟動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發布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推廣使用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助力節糧減損。
風吹麥浪時,農機馳騁金色麥田,夏收圖景已全面展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供應面臨嚴峻挑戰。國內面臨資源和環境雙重硬約束,糧食增產空間有限,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在分秒必爭奪豐收的同時,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將節糧減損落實落細,有力有效堵住糧食產后“跑冒滴漏”,耕好大國“無形良田”。
推廣使用近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農戶儲糧損失由10年前的8%降至2.9%;通過新技術應用和糧食倉儲規范化管理,國有糧食儲備企業儲藏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目前,我國氮氣等氣調儲糧技術應用規模已達5500多萬噸……多年來我國在收儲、倉儲、物流等產后環節不斷摸索實踐,有效減少了糧食產后損失,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作出了積極重要貢獻。但據統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于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因此,必須正視現實問題,只有全鏈條、全覆蓋精心護航“每一粒糧”,才能寫好節糧減損“大文章”。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節糧減損,科技同樣是關鍵力量。面上,我國建成糧食儲運等4個產后領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3個糧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12個局級糧食產后領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構成了糧食產后減損技術創新體系的框架。點上,6月以來,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結合小麥收獲進度,在沛縣、東海縣、淮安市淮安區、阜寧縣、射陽縣、寶應縣設立賽區,組織全省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6個賽區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約0.8%。實踐證明,科技賦能,應對“跑冒滴漏”實力強、底氣足。
糧食收獲、儲藏、加工等環節的節糧減損,是端穩中國飯碗的“上半篇文章”,倡導餐桌向簡的“新食尚”,則是“后半篇文章”。食為政首,黨和政府歷來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社會風尚。節約之弦時刻不能松,要久久為功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糧食安全意識,牢固樹立節約糧食意識,讓節約糧食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只有全民行動起來,爭做節約糧食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才能為實現長久的食之無憂匯聚最廣泛的力量。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糧減損無異于糧食增產,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節糧減損落實落細,全方位無死角堵住“跑冒滴漏”,用珍惜每一粒糧食換來倉盈碗滿,推動食品全產業鏈減損,是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守護糧食安全義不容辭的職責。(佘翔 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