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6月22日在江蘇揚州啟動。
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它的建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從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回望運河,可以看到運河從萌生、開鑿、形成、繁榮、衰落、重生的歷史,可以看到運河血脈滋養億萬中華兒女的深情與堅守。2500多年歷史變遷,中國的大運河至今還在發揮航運、灌溉、防洪、文化傳承等綜合功能,是一項凝聚我國經濟命脈、交通動脈、生態主脈、歷史文脈、情感血脈的偉大工程。
水容萬物。大運河的南北交流,不僅在于有形的“物”,更在于人來人往中無形的文化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戲劇、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大運河之于今天,不僅僅是一條河流,更是流淌的文化符號和悠久的精神寄托,滋養著一座又一座現代新型人文城市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江蘇圍繞大運河率先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出臺江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1+6+11”規劃體系;常州深入開掘大運河沿岸工業遺產“文化富礦”;揚州以牽頭申遺成功為契機,更大力度地開展運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目前全市各級各類文保單位達542處。蘇州古城、無錫清名橋、揚州三灣等文化遺產點,成為大運河保護和傳承的典范之作,10年來,江蘇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今天,我們行走在大運河畔,古今輝映之風撲面而來。運河兩岸的古鎮名村、文化遺存、歷史街區,共同塑造了流動的、包容的、創新的運河文化。
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至今千里賴通波。百舸爭流為遠方,是水運暢通的直觀場景;飛鳥翩躚如詩畫,“無廢運河”是生態文明新亮點。“還河于民”,以方便人民的生產生活、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為目標,大運河用水的靈秀滋養著兩岸人們的生活,真正成為兩岸人民的幸福河。今天的大運河已經成為傳統之美與現代之利兼具的“人民運河”。
在悠悠千載的歷史長河里,大運河連接著古代、現代和未來。今天,我們跟隨大運河的流淌與脈動,探索中華文明的印記,也看見“何以中國”的答案之一。它聯結著過去和現在,連通中國,也面向世界。中國大運河,在地理空間上,一頭扎進杏花煙雨的江南,通過河海聯運聯系著海上絲綢之路;一頭遙望黃沙漫漫的西域,源源不斷地為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匯聚著八方貨品,成為中華版圖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所留給我們的偉大史跡。從大運河看中華文明,可以更深刻感知和認識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大運河奔涌向前,流向未來,生生不息。“運載千秋”作答“何以中國”,我們期待下一個十年,古運再傳新“聲”,向世界講述與河共生、共融、共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