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8個省市,27座城市,58處遺產點……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站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6月22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運河原點城市江蘇揚州正式啟動,現場嘉賓、觀眾一同聆聽“何以中國”的時代交響。
擊新時代之水,讓古運河重生。此次活動創新展現方式,以揚州彈詞為串聯,圍繞“通江達海”“工開萬物”“水潤華章”“護我安瀾”等主題,邀請眾多中外嘉賓利用情景講述、音畫視頻、文藝表達等多種形式,展現大運河綿延的文化根脈、鮮活的生態綠脈、涌動的經濟命脈。
舳艫千里,運載千年。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水道,大運河貫穿古今、跨越江河、連通南北,以世所罕見的時空尺度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運河不僅在地理上連通了從華北到江南的廣闊區域,更連通了人心和情感,傳遞了‘維護統一,濟世為民’的為政理念,至今仍然生生不息。”活動現場,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用“連通”和“創造”兩個關鍵詞概括大運河文化的本質和當代價值。他表示,大運河規模宏大,人們在不同時代應對不同環境對其進行工程技術方面的改進,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精神,至今依然激動人心。
千年大運河既是惠澤百姓的水脈,更是傳承歷史的文脈。“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古往今來,運河上流動的詩篇“船載斗量”。南來北往的詩人在這里留下無數經典詩篇,用優美的文字,描繪著運河兩岸的風光,訴說著運河的傳奇故事。
“李白的‘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肯定了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意義,‘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是晚唐詩人羅隱對大運河的感嘆。”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與2024中國詩詞大會選手們,帶領現場觀眾從一首首流傳千載的詩詞名篇中領略大運河對中華文明的滋養與灌溉。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大運河沿線留下了許多書法遺跡,碑刻、摩崖、墓志、匾額、楹聯、游記等,記錄了歷史的變遷、人民的生活,展現了中國書法的魅力。3年前,孫曉云曾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儀式上捐贈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運河頌》,在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她又再次寫下了“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八個字,感悟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
站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成為新的時代命題。如何才能讓大運河文化造福當代、啟迪未來?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自建成開放以來,3年累計接待線下觀眾近840萬人次,成為熱門打卡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將秘訣總結為“參觀體驗”四字。在她看來,當前中國博物館業發展進入百花齊放階段,也同時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展陳理念和方式。“通過新的闡釋方法,不斷加強與觀眾的聯系,從而為各年齡段的人群都帶來與之需求相匹配的參觀體驗。”
十年來,加強大運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布專項規劃,制定保護法規,強化大運河保護管控力度,指導建立大運河博物館合作機制,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大運河保護的“中國經驗”廣受國際贊譽,古老運河煥發出澎湃生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新時代文化傳承發展,讓千年水脈流向未來、走向世界,離不開心懷“國之大者”,少不了追本溯源、守正創新和兼收并蓄。展望未來,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長路漫漫亦燦燦。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潔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