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運河,是綿延的文化根脈、鮮活的生態綠脈、涌動的經濟動脈,江蘇向水而為、向綠而行,讓千年運河煥發新機。今年3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多部門印發《江蘇省“無廢運河”建設工作指導方案(2024—2025年)》,部署了6大類24小類工作任務。“無廢運河”作為江蘇承擔的重點探索創新任務,當前階段性成效如何?如何因地制宜,實現運河“水暢、河清、岸潔、景美”的治理目標?
6月21日,江蘇省“無廢運河”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揚州召開。會上,圍繞綠色航運整治、生態修復、運河文化等方面,運河沿線8市交流分享“無廢運河”建設內容。
推進港口綠色蝶變
因“運”而生、應“運”而興,揚州與大運河同生共長。近年來,揚州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繡花功夫”,不僅一體化推進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編制出臺《大運河揚州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深化“美麗岸線”建設;還堅持把提升大運河航運功能作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一環,建成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先導段,全方位提升大運河航運能力和綠色發展水平。
“在能見度高的晴朗天氣,可以看到南面鎮江的五峰山。”記者登上大橋塔樓七樓的“揚州眼”,遠眺綠意蔥蘢的城市邊界線,移步換景,七河八島盡收眼底,江廣新城一覽無遺。萬福大橋的橋下就是京杭大運河,碧波粼粼的江河水泛起波瀾,橋身上刻有風格各異的“福”字,積淀著城市文化底蘊。
運河蜿蜒千里,往來船舶如梭。京杭運河揚州段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線路,年均船舶通過量達28萬艘次,船舶污染防治成了揚州面臨的必答題。
近日,揚州在全省率先啟用碼頭船舶污染物智能一體化接收柜。該設施不僅能對船舶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置,還增加了生活污水智能接收功能。通過與長江干線船舶水污染聯合監管與服務系統聯網,可為船員提供電子接收單,極大提升了污染物處理效率。揚州港集團城北作業區副總經理朱明告訴記者,“投入了近3000多萬元,對港口的抑塵設施、排水設施、智能化收接相關的設施進行了改造。船員掃碼后,該設備自動稱重、收集數據。不管船民何時到達碼頭,都能實現先交垃圾后作業。”
水秀岸清,暢心暢行,漫步京杭運河揚州段沿岸的城市公園,不時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2019年,揚州啟動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重點實施航運效能提升、運河文化展示、綠色生態廊道、南水北調船舶污染防治示范區等四大工程,項目全線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屆時,京杭運河這條世界遺產將煥發出智慧通暢、綠色生態、文脈深厚的蓬勃生機,成為展示美麗揚州的“風景線”和“打卡點”,為全省乃至運河全線做出示范。
圍繞建設“無廢運河”目標,淮安同樣主動作為,加快推進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在港口碼頭,集裝箱運輸船舶“翔宇102”正通過智能化接收設施完成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送交,并獲取船舶水污染物送交電子憑證。
據了解,淮安交通運輸部門結合新一輪港口污染防治能力提升工作要求,引導上港(淮安)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新港二期)和淮安市興淮港口有限公司(上河作業區)碼頭完成大運河淮安段船舶水污染接收設施智能化改造和示范點建設。目前淮安段港口碼頭企業已全部配備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基本做到已建設施“應用盡用”,靠港作業船舶送交各類水污染物“應收盡收”。
在淮安,“船港城”污染防治和綠色航運工作聯動成勢,“黃金水道”煥新“樞紐之城”。下一步,淮安將全力推進京杭大運河淮安段船舶水污染物“船港城”一體化治理工作任務高質量完成,有力服務和保障水運經濟發展,助力美麗河湖建設。
再看無錫,以“無廢運河”建設為契機,打造全國內河航運轉型升級標桿,使京杭大運河(江南段)無錫段成為航運設施盡顯綠色生態之美、航運設備盡顯低碳環保之美、航運組織盡顯高效順暢之美、航運服務盡顯人文智慧之美的“四美運河”。據介紹,無錫啟動港口企業滾動培養計劃,一企一策,對標找差,以點帶面引領水運綠色發展。同時在全省率先試點建設綠色港口監管平臺,提高減污、降碳等相關數據的集成和運用,助力企業比學趕幫。
繁花成林,碧波蕩漾,船只來往穿梭的一條條航道,正成為城市秀美景觀、居民“打卡勝地”。江蘇高標準試點建設大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努力將大運河江蘇段建成國內內河航運標桿和世界內河航運之窗,助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繪就生態治理“工筆畫”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作為運河沿岸重要城市之一,徐州積極發力做好運河生態修復,護航南水北調清水走廊,為京杭大運河整體的生態保護和污染防護工作貢獻“徐州力量”。
徐州是全國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近年來,由于長期的大規模、高強度的礦山開采,累計形成采煤塌陷地42.33萬畝和采石宕口400余處,對城市和京杭運河沿線生態帶來諸多環境問題。
如何破解?徐州以資源枯竭型城市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為切入點,堅持因地制宜、標本兼治,著力恢復區域生態調節功能。全市累計完成廢棄露采礦山生態修復172處,正在實施修復的有60處,治理率達49.7%;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0余萬畝,治理率達72.9%等。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徐州構建了以“無廢”理念為中心的生態修復政策體系,建立了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生態修復兩項技術標準,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多元發展模式,對全國同類城市綠色轉型發展、踐行“兩山”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綠色生態、河湖安瀾一直是宿遷閃亮的名片,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種類多,資源化手段不足,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聚焦這一突出環境問題,宿遷深入開展運河沿線固體廢物污染綜合治理,實現農業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利用,實現沿線港口碼頭固體廢物應收盡收、應轉盡轉、應貯盡貯,助力“無廢運河”建設。今年5月,宿遷制定下發《全市排查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專項行動方案》,圍繞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深化打擊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專項整治,提升固體廢物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夯實“無廢運河”建設成效。截至6月12日,通過信訪舉報、現場核查、衛星影像以及部門移送等方式,宿遷共排查上報問題49個。下一步,宿遷將廣泛發動公眾參與,同時加大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以及固體廢物違法案件的曝光力度。
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鎮江,自古以就是大江南北舟楫往來之要沖,也是交通運輸集散中轉的重地。近年來,鎮江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制定實施運河鎮江段一河一策水質達標提升方案,加強生態水位保障監測預警,持續筑牢“無廢運河”建設基礎。
此外,鎮江加快危險廢物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通過專項執法檢查的形式指導督促產廢單位按照法律法規要求貯存與處置危險廢物。
厚植“無廢運河”文旅優勢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具有江蘇特色的“美麗中軸”,大運河江蘇段正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蘇州加快項目推進,開展環境整治,挖掘歷史資源,弘揚運河文化,并聚焦運河文旅,持續豐富“無廢運河”內涵。
廠區變景區,企業變景點。在大運河蘇州高新區段沿岸,正“冒”出越來越多的新景點。蘇州把運河沿線資源利用起來,對沿岸廢棄廠房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元素進行改造,展現運河新氣象,將大運河文化帶蘇州高新區段打造成有特色的“文化符號”。
大運河沿岸有專門生產炭黑的企業,寶化炭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企業正努力打造國內首家后工業生態景觀公園,將充分改造利用場地內廢棄的廠房、倉庫、堆場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元素,探索在工業廠區基礎上建造公園的新模式。
去年9月,蘇州舉辦第五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無廢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被融入辦會全過程。在運河宴的設計上,提供的是書法家手寫的菜單,賓客把具有飲食文化特色的菜單帶回去、傳播開;在游覽運河時,乘坐電動船,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在“運河生活節”的場館建設方面,使用廢舊的瓦楞紙材料建造整體場館,吸引年輕人拍照打卡,也進一步傳播無廢理念。
大運河常州段是江南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運河中唯一連江通湖的河段,千百年來孕育了紅色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內涵。常州著力打造“常州三杰”文化品牌。目前常州三杰紀念館每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紅色旅游已成為常州運河邊一道嶄新的風景線。
不止于此,為了讓工業遺存“活”在當下,常州市經開區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文化旅游融合,開發大運河工業研學課程,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新北區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抓手,在運河南北兩岸打造生態廊道,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
據介紹,常州正積極打造工業遺產+博物館、工業遺產+文化創意、工業遺產+旅游、工業遺產+城市特色等一批精品工程,推動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截至目前,常州擁有省級工業旅游區11個,建有運河工商業文化展館1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