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十年
“河”以載道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運河就是流動的血脈,蘊藏著中華文明數千年延續不斷的密碼,溝通南北、貫聯古今,通向未來。 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后申遺時代”的這十年,這條浩渺長河為揚州這座運河“原點城市”帶來精彩蝶變, 時間并沒有讓運河成為冰冷的遺跡,也沒有遮斷人與河的關聯,這條“母親河”與沿岸兒女共生、共融、共興,奔赴未來。
以河為重——生態·緣水逐綠
“在我身后就是高郵助劑廠,在它東邊的不遠處就是大運河,為了響應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的號召,保護大運河的生態水質,目前這里已經實現了全面停產……”這是2017年9月記者拍攝的畫面。高郵助劑廠是高郵市高郵鎮的重點企業,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但考慮到他們的化工產品可能對大運河及周圍環境造成影響,當地政府果斷對其實施了關停、搬遷。高郵鎮環境助理馮高舉介紹,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企業,無論是重點企業還是個小企業,無論是納稅大戶還是一般納稅人都一視同仁,該關的堅決關。
以“壯士斷腕”的氣魄,治理大運河生態環境。這是申遺后,大運河解的第一道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揚州從制度層面,加以保障。從實施“四控一禁”即嚴控廊道寬度、建筑高度、開發強度、污染排放,禁止違法建設,到明確主要河流“河長制”“湖長制”、重點斷面“斷面長制”,再到編制《揚州市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規劃》,頒布施行《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十年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讓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有了實實在在的勇氣和底氣。
揚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陳軍介紹,實現分級分類保護和應保盡保,創設預先保護制度,細化對疑似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發現、報告和預先保護等規定,確保大運河文化遺產免遭破壞。
以河為脈——產業·向新而行
千年流淌的大運河,賦予揚州的,不僅有文化的底蘊,更有發展的動力。京杭運河六圩段是全國內河船舶流量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每天有近700艘船通行,曾經這里是讓不少跑船人“腿發抖”的“老虎口”。為了改善通航條件,打造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2020年起,揚州市對5.37公里的京杭運河揚州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展開全面整治,實施航道疏浚、新建船舶停泊區、改建礙航橋梁等工程措施。
揚州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城區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王愛民介紹,以前這邊就是一個船廠,現在變成了綠地,通過這次航道整治,拆除了沿線破舊的房屋以及礙航的一些碼頭,現在船在里面通航更安全、更快捷。
以河為名——文化·應運而興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大運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在揚州三灣古運河畔,近8萬平方米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同一本“百科全書”,立體化地呈現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現場。據不完全統計,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其中60余項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7處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處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廣東游客方婕說,這里不僅有虛擬的江南水鄉、歷史建筑,也有實體的街市繁華,在了解運河歷史的同時,也滿足了穿越夢。
讓古老的運河文化煥發生機,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這是讓“古運河重生”的關鍵所在。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介紹,現在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也進入了體驗式的時代,希望通過大運河博物館整個的體驗,讓大家感知大運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去感知這條幸福河給全流域帶來的一些變化。
以河為媒——百姓·幸福長久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時指出,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如何讓這條母親河更好地造福人民、惠及百姓?是責任使命、更是必答課題。
十年來,揚州以運河為軸線,妥善處理古城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留住城市記憶,實現人與古城和諧共存。揚州市區約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內,共有348條傳統老街巷,至今已累計翻建老街巷300多條。
同濟大學教授、著名古城鎮規劃保護專家阮儀三說,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關懷,以及老百姓的積極配合之下,古城還是古城,但是新貌出現了,揚州古城的改建和更新給全國做出了表率。
即便經歷了2500多年歲月年輪,每個時代的運河都還是新的,從滋養這個國家的生命臍帶,到中華文明的展示長廊,它帶來了最早的交通運輸管理體系,也激發了中國人對于水的與生俱來的情感,當全新的運輸方式撲面而來,運河依舊波光閃耀,依然是這個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和精神家園。
千年的歷史有它
相信未來的千年
我們還會和它一路同行
來源 | 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