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
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規模不斷擴大,無數挺立在時代浪潮的“追夢者”懷揣著信念與追求,甘愿隱姓埋名、默默付出,讓“小我”的光熱綻放于祖國山河之中,為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出重要貢獻。讓我們共同致敬“熱愛”,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獲得者喝彩,接力深耕科技“沃土”,真正在“大有可為”的年代“大有作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更多奮斗成果推動事業蓬勃向前。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愛國精神始終根植于一代代中華兒女血脈之中,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愛國是科學家精神之魂,奉獻是科學家的寶貴品質,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等雖然躬耕的領域不同,但“愿得此身長報國”的赤膽忠心是相通的,致力于我國科技站立在世界之巔的追求是同頻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當把深厚的愛國情懷融入科技強國的理想信念中,同頻志存高遠、矢志不渝的報國心,心懷“國之大者”,點燃心中的火炬,堅定勇攀高峰的志向,循著“追夢者”的奮斗印記,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攻克事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難題和技術接續奮斗。
科學無止境,精神永流傳。攀登科技高峰注定是一條充滿泥濘與坎坷的道路,回眸過往,我們既經歷了“技術封鎖”的極端困境,也面對過“白手起家”的現實難題,一代代科研先鋒從不抱怨、堅持不懈,燃起了自主研究的熱情與動力,“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光纖之父”高琨,他們扎根大漠、躬耕科研、艱苦奮斗,始終展現著樂觀態度和拼搏精神,步履堅實、步步攻堅,在荒野里育出玫瑰、在大漠上升騰起夢想、在風雨中綻放出華彩。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懷揣“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非凡意志,無論扎根在哪里,都要有“攻堅克難、步履不停”的韌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肯下苦功夫、甘坐冷板凳,在千磨萬擊中耐住寂寞、潛心探索,方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科學事業是接力事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科學家們從困境、考驗與挑戰中“涅槃重生”,不僅創造了閃耀人間的奇跡、書寫了彪炳史冊的篇章,更讓這份獨屬于中華兒女的骨氣、底氣、志氣始終高燃。風雨兼程、夢想引航,中華民族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需要每一代青年在趕考路上揚帆奮楫、勇毅前行,青年們不缺信念、不缺信心,更不缺魄力、不缺精神和意志,只有繼承發揚科學家精神,集智攻關才能形成強大合力。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主動燃燒“小我”奔赴“大我”,讓青春同黨和人民事業高度契合,勇于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爭渡奮楫、在風險機遇并存的年代乘風破浪,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為科技發展、人才成長鋪路搭橋,奮力干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光輝業績。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讓我們在追夢路上立足崗位、拼搏奮進,爭做時代“追夢者”,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吳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