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流淌千年的運河,就是一首讀不完的詩……”連日來,“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大運河沿線8省市接續火熱開展?;顒又?,各地通過集體采訪、專題專欄、原創報道、融媒產品、互動話題等形式全面展示在大運河遺產保護及文脈傳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讓古老大運河在新時代煥發新風貌的壯美盛景躍然“網”上,進一步凝聚起保護傳承利用的磅礴力量。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的大運河,穿越2500多年歷史,蜿蜒近3200公里,流經8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從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17年首次提出大運河文化帶、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發布實施,再到2020年《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發布、2021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多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線省市立足實際、協同發力,有力推動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開啟新篇章,一曲新時代“運河之歌”在神州大地上持續唱響。
十載盡心力,千年韻致傳,傳統現代交融,激發澎湃活力。揚州將每年6月22日確定為“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日”,系統推進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聚焦18.25平方公里揚州古城,因地制宜實施“微更新”;山東打造“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建成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亮點工程;北京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總體框架一體推進……10年來,大運河沿線各地實施綜合保護工程,整合沿線眾多歷史遺存、博物館群落和文化休閑體驗點,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正讓這條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當代、服務于民、造福于民。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內容是億萬網民共同的精神食糧。今年3月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在“無人不網”成為趨勢的當下,特別是在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開展“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大運河是“寶貴遺產”“流動的文化”,以“網”為媒,堅持追本溯源,解讀好千年運河的文明基因,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大屏小屏共振,解讀中華文明數千年延續不斷的精神密碼,必將為億萬網民砥礪奮進新征程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鼻О倌陙?,大運河穿越歷史,日夜奔流,流淌至今,恰如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也已成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載體。前進路上,把“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好,講好運河故事,感受奔騰不息的生命,繼續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不斷推動運河文化高地繁榮興盛,我們就一定能讓新時代“運河之歌”在網絡空間“長久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