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深化土地制度、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等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挖鄉村“沉睡”資源,提高集體和村民收益,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勁動力。
江蘇臺記者郝朦:位于常州的江蘇雷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發展募投項目的上市企業。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順利上市后,這家成立30年的企業迎來了高速發展,僅用了6年時間,就幾乎實現了銷售規模翻番。
江蘇雷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兼財務總監殷成龍告訴記者,2016年上市前,集團收入大概16多億元,2023年首破30億元,同時,集團利稅同比增長了70%,帶動就業實現了翻番。
在發展過程中,實際使用的集體土地沒有完整、合法的權能,是眾多鄉鎮民企普遍面臨的“緊箍咒”。作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常州武進在全國率先編制了空間全覆蓋的規劃體系,率先實現了集體與國有土地的同網交易,確保資本市場上集體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不僅為企業融資上市、加速崛起掃清了障礙,也為進一步放大集體土地的資本價值開辟了新渠道。
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蒲岸村原黨總支書記殷德強告訴記者,土地入市之前,村委每年收益也就80多萬元,而且投入的精力比較多。現在通過土地入市,企業一次性50年使用權資金已經到位了。現在村委跟村民小組有5000多萬元放在賬面上,大大地增加村委的后勁,既有利于村委,又有利于老百姓。
常州市武進土地儲備中心主任、常州市武進區原土地制度三項試點辦公室副主任徐林說,通過改革就能夠最大化地挖掘出集體資源的價值,特別是一些低效的集體建設用地資源,通過整合之后變成高效資產,這樣加強了集體經濟組織自我造血功能。
作為全國縣域公共空間治理的率先探索者、實踐者,近年來,邳州創新思路,積極盤活處于閑置、低效或被侵占的集體資源,在清理出的土地上實施產業項目夯實產業根基的同時,將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拆除違章搭建、老舊危房;收回汪塘、集體土地重新規劃建設道路、公廁、游園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美化村容村貌。
邳州市議堂鎮議堂村村民李永說,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水車,包括九曲橋、長廊、菜園……居住環境提升了,家鄉也美麗了。
邳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文松說,提高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還引導各村建立村規民約,把積分制管理融入鄉村治理的多個環節,鼓勵村民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防汛抗旱、安全生產等一系列工作,廣大群眾從“一旁看”變成了“一起干”,“村里事”變成了“家里事”,確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常態長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牢記總書記囑托,持續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改革,努力形成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政策辦法。
在全國率先修訂出臺《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率先并堅持實施耕地“先補后占”,全省耕地連續三年實現凈增加。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承包地“三權分置”格局日趨完善。每年按照不低于市縣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的5%,安排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鄉村旅游等各類項目合理用地需求。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鎮村五級聯網、資源共享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全省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230萬元。
改革助力下,江蘇糧食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各地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快提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突破3萬元大關,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7:1,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徐志明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刻把握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一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充分挖掘激發了農村資源要素活力,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既為現代農業發展賦能,也為集體和農民增收助力,更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產業綠色生態轉型升級留足了空間,為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強大動力。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張心宇 徐州臺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