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江蘇南京:勇闖改革深水區

在南瑞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南京集聚智能電網相關企業一千二百家,產業規模超過三千六百億元,占全國市場的百分之八十。圖為南瑞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產區。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攝

△在南瑞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南京集聚智能電網相關企業一千二百家,產業規模超過三千六百億元,占全國市場的百分之八十。圖為南瑞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生產區。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攝


7月10日,金陵亨斯邁投資新建的高純異丁烯項目在江北新材料科技園開工;7月12日,市政府與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4日,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小暑時節,全市經濟發展活力迸發、熱力四射。各類經營主體持續“重倉”“加倉”南京的背后,是我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全方位推進的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對標中央部署要求,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高標準、高起點謀劃改革“施工圖”,瞄準制約全市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企業群眾最期盼的領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大刀闊斧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風雨無阻向前行、勇闖改革深水區,不斷取得現代化建設新成就,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書寫嶄新篇章。

釋放發展活力——服務打造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步入位于江寧區的紫金山實驗室大樓,“原始創新、頂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16個大字映入眼簾,雄心壯志字字鏗鏘,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在江北新區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長出“科創花”,結出“產業果”。一南一北,展現著南京為科技創新“破研發難題”“探轉化新路”的強勁脈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如何改?

“現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顛覆性技術隨時可能出現,要走求實扎實的創新路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下功勛。”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京考察調研,作出重要指示,亮起指路明燈。

作為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城市、全國唯一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南京思之深、行之篤,走好“求實扎實”創新路。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紫金山實驗室榮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為助力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立新功。

一手抓原始創新,一手抓成果轉化,南京兩手抓、兩手硬。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里程碑考核”等新機制,發揮高校院所、科創平臺、產業基礎等優勢,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體系,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服務打造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改革,努力破除“不愿轉”的困境——

南京聯合多家試點高校院所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共同探索“團隊控股”“撥投結合”模式,設立“社會服務型教師”職稱,投入專項資金設立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松綁放權。

作為江寧區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撥投結合”的首個項目,東南大學孫鈺教授領銜中英團隊研發的“腦腫瘤AI決策輔助診斷系統”有望在三年內進一步完成系統研發、臨床評價、體系考核,并提交藥監局申報,積極提高腦腫瘤早期診斷的準確率。

改革,努力擺脫“不能轉”的障礙——

在南京,“紫金山三次方”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紫金山實驗室創新策源、紫金山科技城孵化培育、紫金山集團金融扶持,三方初步探索出從概念驗證到場景應用到企業孵化再到產業賦能的“紫金山模式”,釋放創新“三次方”效應。

科技創新很“燒錢”,如何讓企業“不差錢”?

我市不斷強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聯動,打造“寧科投”“寧創融”“寧科貸”“寧科債”“寧創擔”“企業上市三年行動計劃”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創金融服務品牌,今年更是計劃打造總規模超2000億元“4+N”產業基金集群,引導更多“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為科創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產品,以“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推動科創金融改革走在前、做示范。南京市首創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被國務院作為自貿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改革,努力跨越“不會轉”的溝壑——

我市加快完善科研人員與生產一線的對接機制,推出創新聯合體機制,由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高校院所平臺,組成創新聯合體共同承擔重大攻關任務。

7月16日,從“嘆伶仃”到“跨伶仃”的深中通道車水馬龍。

這背后,作為新材料領域“隱形冠軍”的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博特”)專題研究形成的多項高性能混凝土標準規范成果,全面應用于工程建設。

而正是以申報南京市創新聯合體為契機,蘇博特聯合了東南大學及東大建筑設計院等創新鏈、產業鏈實體,開展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結構—建造一體化設計方法研發,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放眼珠江兩岸,這里炸響了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炮”。而如今,在南京,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的腳步也清晰可見。

積蓄發展動能——服務打造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近年來,南京不斷在產業配套能力、產業鏈主導力、品牌競爭力上形成重要支撐,讓改革脈搏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同頻共振。

成立不過4年,江蘇航天七零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航天七〇六”“天熠”系列終端、服務器類產品國內出貨量超100萬臺(套),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列。

為什么這么快?

“每一項拳頭產品,都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單位的協同,以及誠邁、翼輝等同在軟件谷企業的助力。這里,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公司總經理顧鵬語露感慨。

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的速度,背后是改革不斷深化的力度。

去年,我市啟動實施產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新春第一會”,我市聚焦新型工業化,進一步推進產業強市建設。我市將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高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

眼下,對于以鋼鐵、石化、汽車等為代表的四大支柱產業,我市以增量項目引領其煥新發展;圍繞“2+6+6”創新型產業集群,為每個產業集群配備一個龍頭企業及重點企業培育清單、一個產業鏈圖譜和招商引資對象清單、一個重點投資項目清單、一個專項支持政策包、一個產業投資基金、一個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和一個產業人才庫,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步伐,專“新”致“質”。

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

南京“產業強市行動2024工作要點”提出,建立對藥械臨床前研發、藥品臨床期研發、藥械產業化落地等研發全周期的獎勵資金制度。在此前召開的長三角生物醫藥創新研究與產業發展大會上,南京市生物醫藥技術和產業發展智庫設立。同時,我市積極開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改革試點,圍繞產品研發、藥械審評、臨床試驗、生產上市、銷售流通等全鏈條開展首創性、差別化改革探索。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浦口經開區,集聚集成電路企業260余家,涵蓋從設計到制造、從封測到配套的全產業鏈,產值占全市近1/3;在南瑞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南京集聚智能電網相關企業1200家,產業集群覆蓋發、輸、變等九大關鍵產業鏈環節,產業規模超過3600億元,占到全國市場的80%;去年玄武率先提出打造“全球數字服務商集聚區”,對標一流建設江蘇國際數據港……南京,產業鏈主導力與日俱增。

歷史,往往歷經時間沉淀,更顯脈絡清晰、變革深刻。

在雨花臺區,全長僅5.3公里的“軟件大道”是南京首條以產業命名的道路,包括華為、中興等在內的一批海內外知名軟件龍頭企業的入駐,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發展“高速公路”。2021年,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進入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一路高歌猛進。2023年,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超8000億元,同比增長9.5%,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成為南京的明星產業。

根據《南京市推進軟件名城提質升級、打造萬億級產業行動計劃》,到2025年,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形成中國軟件名城提質升級全國示范。全市首個“萬億產業”,其勢已成、其時將至。

拓寬發展空間——服務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先行地

6月21日,我市舉行2024全球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來自產業、科技及高校院所、金融機構、外國駐華領事館、創新平臺機構等各領域的400多名代表相聚南京,共同話機遇、談合作、謀未來。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打通堵點、接通斷點,不斷創新吸引外資、擴大開放的新方式新舉措,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推動外貿創新發展,不斷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

扛起新使命,當好“排頭兵”!我市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

南京臨空經濟示范區正式獲批并揭牌,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新開辟了達卡、紐約、波士頓等多條精品航線,推動了進口冰鮮水產品等特色口岸項目,振起飛向世界的“翅膀”;南京“中歐班列”已有穩定開行線路8條,行經我國七大口岸,覆蓋15個國家,通達70多座城市;基本建成龍潭、西壩、新生圩三大公鐵水聯運樞紐,近洋航線總數達13條,內貿干線網絡聯通環渤海灣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轉支線覆蓋長江流域“六省一市”……

天涯與海角的遙不可及,因為開放化作咫尺。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南京以大通道帶動大產業,賦能開放型經濟。

站在南京長江大橋,憑江臨風,更覺南京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的速度猶如大江奔騰的節奏。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壁壘,南京確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支點”“創新引擎”以及“門戶樞紐”功能定位,積極推動南京都市圈、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和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在南京,開放的機遇越來越多。

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104條任務實施率超80%,5項創新舉措入選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建設第二批最佳實踐案例,開放成色越來越足。

就在本月8日,國務院下發批復文件,同意在南京等6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暫時調整實施一批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規定,其中,南京在外商投資旅行社經營業務、外商投資電信業務、娛樂場所管理、營業性演出管理等多個領域,獲得自主審批權。

在南京,開放的舞臺越來越大。

南京牢牢把握“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雙疊加”機遇,對標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先行先試,累計形成19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11項經驗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搭建跨境直播服務貿易新場景”等3個案例被評為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最佳實踐案例。

在南京,開放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去年我市實際使用外資水平保持正增長,外資利潤再投資規模全省第一,跨境電商、“新三樣”出口規模均位居全省首位。目前,南京已吸引113家世界500強企業、5000多家外資企業在寧投資興業。今年1—4月,南京新增實際使用外資15.7億美元,新設總投資、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8個。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44.5%,規模占全省比重超五成。

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必然要求改革。

2022年初,我市正式推行惠企政策直達工作機制,聚焦建設全市統一的“寧企通”惠企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匯聚各類惠企政策5000余條,歸集全市獎補事項1500余項,向企業精準推送政策事項信息3500余萬次……南京依托該平臺實現關聯政策“一秒”推送、惠企事項“一鍵”匹配、兌現事項“一網”通辦等,“一站式”解決企業“急難愁盼”。這一做法先后被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評為經典示范案例,被工信部評為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主要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

今年4月18日,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解讀《南京市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聚焦企業關切、權益保護、外資外貿和穩定預期,《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主動跳出國內標準的“舒適區”和“參照系”,全力向“國際一流”對標看齊。這是南京連續出臺的第六個優化營商環境文件。6次升級,只為讓經營主體的獲得感更強、南京營商環境更優。

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南京將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奮進在更壯闊的新征程上。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