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輿論場上時有出現所謂“歷史的垃圾時間”論調。這一論調的核心觀點是:歷史的某個時刻注定將無所作為,不以個人意志為轉變。不少大V、博主看這個說法“時髦”,又傳言有某西方經濟學家的理論作“背書”,于是不問真假草率引用,繼而炮制出大量“躺平”“看戲”的論調。
“垃圾時間”這個說法常出現在球賽解說中,一般是指比分差距過大、難以扭轉局面的時候。但是上升到歷史的高度,是否還能這樣類比?有學者較真,不僅精讀了被傳為觀點出處的某篇經濟學文章,更翻遍了該作者的代表性著作,也未發現“垃圾時間”這一提法的影子。
沒有理論依據,卻能“橫空出世”,“歷史的垃圾時間”成為“頂流”話題,精準迎合了互聯網上一些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先講情緒再講理”的傳播偏好,充滿了推波助瀾的痕跡。這個理論不講具體問題,而是用宏大的敘事背景,雜糅個體的人生感受,偷換概念、制造焦慮。更有一些人借題發揮,把“歷史的垃圾時間”變成敘事陷阱和觀點病毒,將最終落腳點指向唱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這些年來,一些西方國家持續對中國開展認知戰,西方媒體描述的中國,時而發展見頂,時而產能過剩,時而威脅世界,時而行將崩潰。觀點自相矛盾,卻一次都沒應驗,何故?因為真實的中國,不在“另一個世界”。今年以來,“中國游”成為全球“熱搜密碼”,大量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感受大好風光、繁榮街市和便利生活。這些贊嘆中國“好city呀”的外國游客,也絕不會認為中國處在“歷史的垃圾時間”。今天的中國,有太多“月球挖土”“太空養魚”的故事可供講述,如果只盯著發展中的問題、轉型中的痛點大談“垃圾論”,是何居心不言而喻。
經濟雖有周期波動,但歷史絕無垃圾時間。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細看其中每一個具體時期,擺在中國人面前的都是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一窮二白、全面封鎖、技術壁壘……但中國人用不服輸、不信邪的勁頭,硬生生蹚出一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有這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氣神,我們還怕什么歷史宿命論?
當然,“高光時刻”不等同于一帆風順,好時代也不是運氣好而趕上的,而是無數時代參與者一同奮斗出來的。活在當下的人作為歷史創造者與時代同行,千千萬萬的人共同影響著歷史走向。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的開端,新的技術、新的職業、新的產業、新的夢想正在持續涌現。用自身奮斗的確定性對抗未來的不確定性,而不是直接躺平、置身事外地“定義”歷史,這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這代人應該扛起的擔當。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定義權不在少數人手中,用積極向上的奮斗姿態回應時代的呼喚,每個人都可以站上人生出彩的舞臺,成為書寫歷史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