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深厚基礎和重要支撐,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是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要求,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近年來,常州經開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出臺《關于推行“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建設強化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工作,圍繞“強堡壘”“優服務”“聚人心”“筑平臺”,實施“六微六精”精網微格工程,不斷推動基層治理“走新”更“走心”,服務群眾“暖心”更“貼心”。
以黨建引領增強基層治理“向心力”
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基層社會復雜程度日益提升、群眾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基層治理面臨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常州經開區在全區范圍內構建形成“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治理格局,打造與全區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地方特色的網格化基層精細治理新模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一是織密“橫到邊、縱到底”網格體系。按照“規模適度、界限清晰、無縫覆蓋”的原則,進一步優化調整綜合網格、專屬網格及微網格的區域劃分,在全區共劃分324個綜合網格、21個專屬網格。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將黨支部從村(社區)下沉一級建到網格,全覆蓋實現“支部建在網格上”。統籌黨組織與網格力量,全面梳理“黨建+網格”事項清單14大類122項,做到事項、內容、主體、責任四個明確,進一步做好網格內人員管理、民生服務、矛盾化解等重點工作。
二是搭建“零距離、全響應”網格陣地。深入推進“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建設,盤活村(社區)公共用房、物業中心和警務室等陣地資源,按照有人員公示、網格地圖、職責任務、黨建元素及規范名稱、標識、掛牌的“四有三規范”標準,打造網格黨支部“黨群直通站”232個。持續推進網格直通站實體化運作,建立健全網格黨員公示、黨員志愿者登記、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等機制,推動網格黨支部陣地高效運轉、提質增效。發揮“一站多用”特色,為轄區居民、企業提供黨務、政務、綜治等便民服務。
三是構建“多維度、廣渠道”宣傳格局。堅持傳統宣傳方式和新媒體宣傳方式有機結合、協同發力,推進入戶走訪宣傳全覆蓋,一體化宣傳推介網格治理、反電信詐騙、掃黑除惡等工作,持續推廣使用網格居民微信群和網格微信小程序。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黨群服務中心等各類宣講陣地搭配互補、融合共建,鼓勵基層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網格宣講陣地。整合各類宣傳資源,全區新媒體矩陣聯合推送平安建設、法治建設、文明實踐等宣傳文章,確保網格治理宣傳不留盲區、不留死角。
以優化服務厚植基層治理“凝聚力”
基層治理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繡花”的耐心細心了解群眾的多樣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完善精細化服務要以科學、理性、精準為特征,以精益、精確、細致、嚴格為原則,以回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務效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一是多措并舉提升網格服務。盤活公共用房、閑置場地等資源,全域建成網格黨群直通站,因地制宜設置政務、文化、生活等共性服務項目,以及康養、助餐、達人工作室等特色服務項目,引導黨政機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下沉服務資源,一體推進建設康養服務中心、助餐服務點、快遞物流“紅驛家”、外賣騎手“青檸小站”,逐步形成“格格議事”“解憂包子鋪”“順豐食堂”等一大批特色服務品牌。
二是挖掘拓展激發工作動能。率全市之先推出常精靈“微積分”活動,鼓勵流動人口、物業保安、快遞員、外賣員等加入微網格聯絡員隊伍,參與網格治理,建立“微機制”、織密“微流程”、賦予“微權益”、實施“微考評”,為網格工作注入動能。在區、鎮(街道)新媒體賬號宣傳優秀事跡,激發全區網格員工作熱情,以更加精準、高效、細致的態度做好網格工作。
三是多元矛調架起網格連心橋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的服務理念,發動微網格聯絡員、網格志愿者等多主體開展矛盾糾紛常態化滾動排查,打造“吳話不談”工作室、“百姓說事亭”等百家微解憂室。以村(社區)調解室、網格黨群直通站為主陣地,組織各級調解網格員調解矛盾,認真傾聽群眾心聲,收集社情民意,宣傳政策和法律法規,把網格內的各類治安案件、信訪隱患等問題化解在基層。
以多元共治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力”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調動城鄉群眾、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常州經開區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基層網格治理體系。
一是多元共治持續深入。扎實推進“精網微格”工程,制定《常州經開區微網格輔助工作事項清單》,鼓勵微網格聯絡員協助專職網格員開展政策宣傳、巡查走訪等工作。協調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培育引導社會組織進網格,提供文體娛樂、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濃厚共建共治共享氛圍。組織黨員、律師、法官等骨干力量,就近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政策解讀等服務,保障居民走出家門口就能有地方傾訴、評理。
二是群防群治效能顯著。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動“網格+市場監管”雙向提升,組織市場監管人員下沉網格,實現監管力量與網格力量無縫對接、密切配合。開展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試點,將工貿企業納入網格化管理,組織常態化巡查,筑牢基層安全防線。深入推進“警格”“網格”“義格”三格融合,大力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印發《常州經開區“警網義起行”深化行動實施方案》,組織動員廣大網格員參與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經開建設。
三是商圈治理亮點頻現。以遙觀鎮劍苑社區商圈專屬網格治理為試點,探索專屬網格商戶聯盟工作機制。整合多部門資源,匯聚商圈600余商戶合力,根據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自身崗位和行動特點,充分發揮走街串巷、進樓入戶便于巡查的工作優勢和群體優勢,賦予他們“流動網格員”“文明宣傳員”等身份,鼓勵新就業群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環境治理等日常工作,在異常情況預警、突發事件直報、社情民意傳遞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以數智賦能強化基層治理“支撐力”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與數字政府的結合日益緊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人工智能同社會治理的結合,開發適用于政府服務和決策的人工智能系統,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準預測。常州經開區運用人工智能賦能服務創新,促進政務服務效率變革、智能變革、模式變革,有力推動數字經開網格治理取得新突破。
一是打造智慧社區模式。以東方智慧社區管理模式為藍本,在全區范圍內實施智慧社區擴面工程,充分發揮大數據收集、分析和預警功能,通過物聯設備加裝、平臺中心調度,實現對社區各類數據的實時動態監控。丁堰街道藍山湖苑小區安裝高空拋物探頭和物聯設備,對7層樓以上掉落的東西進行抓拍,街道指揮中心聯合物業和社區民警上門處理。
二是構建智慧應急系統。以智慧預警、智慧處置、智慧運轉為抓手,戚墅堰街道建成全市首家街道級智慧消防平臺體系,探索消防安全基層“智治”模式,實現無物業小區滅火器全覆蓋。為轄區70歲以上獨居老人安裝智能煙感、智能門磁等智能化適老設備,接入小區消防通道占用、火點監控等智能消防物聯設備,推動火災防控由以前的“被動應對”轉變成為現在“事前預防”“秒級預警”。
三是建設智慧生態平臺。新增常州市首個數字化“巡林日志”“綠盾”模塊,通過“林長制+互聯網”,建成“上下貫通、數據共享、分級管理、運行高效”的林長制信息管理系統,織密“林長負總責、林子分網格、智慧為基礎、防控更高效”的林業保護網。打造智慧農貿市場系統,由承包經營單位負責人擔任網格長,由市場管理人員擔任微網格聯絡員,將社區民警、城管、協管等多元力量加入網格,共同維護市場良好經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