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淮安市各開發區、產業園區,機械設備轟鳴作響,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場面處處可見。
近年來,淮安市立足改革發展大局,勇于打破僵局,以更大力度開展開發園區新一輪改革,努力實現干部隊伍活力、產業發展動力“兩增強”,綜合排名、產業實力、對外開放水平、科技創新能級、經濟效益貢獻“五提升”,更好發揮開發園區發展經濟、集聚產業、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的強引擎和主陣地作用,重大項目接續落地、創新企業加速聚集、產城融合有序推進,一幅改革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畫卷徐徐展開。截至目前,淮安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開發區、7個省級開發區,開發園區已經成為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機制改革、轉變職能——
園區回歸經濟本位
“經開區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弊鳛榛窗补I經濟的主戰場之一,淮安經開區緊扣“增強干部隊伍活力”重點改革任務,持續深化招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突出以崗定薪、按績取酬,不看干部職務職級、只看項目第一引資人,在薪酬總額內向重特大項目攻堅實績貢獻突出人員進行“二次傾斜分配”,將更多干部職數用于激勵招商一線人員,充分激發經開區人拼招商、搶項目的“狼性”。
“實行工作崗位和人事行政關系相分離的人事管理制度,招商公司不設行政級別,按照總經理、副總經理、招商主管、招商專員四個層級實行扁平化管理,一年一聘。”淮安經開區黨工委委員、黨群工作部部長、科教辦黨組書記、主任葛玉海告訴記者,人員行政關系和工資關系保留在原單位,工作崗位和考核管理在招商公司,實現以崗擇人、人崗相適。此外,招商人員聘用期間,原有個人身份和職務職級封存進檔。值得一提的是,為突出招商人員實干實績導向,淮安經開區逐步鎖定機關單位約三分之一的市管、區管領導職數,用于激勵招商一線干部,目前已有2名招商一線干部被提拔為市管干部,首批鎖定20個職位。
改革之要唯在得“人”。在新一輪開發園區改革中,淮安市各開發園區聚焦“人”這個核心要素,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員競聘上崗,進一步規范薪酬體系,構建“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和“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的良性機制,開發園區服務經濟一線崗位人員占70%以上,薪酬分配向項目招引攻堅和急難險重崗位傾斜,有效提升抓招商、促發展的主動性和高效性。
此外,各開發園區有序剝離社會管理事務,實現“輕裝上陣”,心無旁騖聚焦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全市7個縣區開發區均成立專業招商(產投)公司,按照企業模式設置內設機構,全員聘任上崗,實行企業化管理運營。全市各開發園區基本形成“開發區+功能園區”發展格局,首批金湖銀涂工業園、淮安施河教育裝備產業園等10個功能園區納入“一區多園”管理模式?;窗哺咝聟^整合5個重點工業集中區,形成“1+5”發展格局。漣水經濟開發區高標準編制“一區三園”發展規劃,建設食品產業園、空港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全面提升園區發展承載力。
優化環境、招大引強——
一鍵開啟“全鏈賦權”
今年4月,江蘇眾力光伏有限公司投資10.5億元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組件二期項目實現“五證聯發”,開創了漣水縣“零跑腿”辦結審批手續的先河。“有了‘漣快辦’幫辦服務,所有的審批手續都不用跑腿,我們只管抓項目建設,為項目早日投產達效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眾力項目負責人雷艷茹感嘆道。
隨著各開發園區進入大發展、大轉型的重要時期,在原有審批服務模式下,各開發園區受審批權限制約,企業“多頭跑”問題嚴重影響市場主體的辦事體驗感,不利于開發園區發展和壯大。開展開發園區賦權工作,有利于解決開發園區的發展瓶頸問題,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漣水縣圍繞做優營商環境這個課題,堅持“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著重突出一個“快”字,“漣快辦”服務品牌打造應運而生。以項目落戶建設的“快速度”帶動全縣各板塊快速發展,跑出縣域經濟發展“加速度”。
近年來,淮安市加快實施全鏈賦權改革,15個市級部門的95個審批事項全面下放至開發園區。各開發園區拓展應用“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數字化聯合圖審”等改革成果,大幅提升項目審批效率,確保了賦權事項“放得下”“放得穩”,基本實現“區內事區內辦”。百億項目中天鋼鐵、臺華新材、捷泰新能源、天合光能從簽約到落地,分別只用100天、70天、52天、32天,不斷刷新“淮安速度”紀錄。同時,淮安市對土地等開發園區急需、與工業企業發展相關以及難以承接的審批事項,創新采取委托審批、分支機構審批等方式解決,實現市場準入和投資建設審批全鏈條賦權。對開發園區實際辦件量少、需求不高的審批事項,以及開發園區沒有專門審批區域和人才的,實行代辦幫辦機制,在縣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專窗,與縣區行政審批局聯合辦公,既避免行政資源浪費,又提升審批效率、服務質量。此外,聚焦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涉企政策服務,落實市級機關掛鉤縣區營商服務專員、行政審批“不同意”事項報備等制度,全面推行“拿地即開工”“并聯審容缺辦”等,讓更多“特事特辦”成為“常態辦”。
騰籠換鳳、提升效益——
加速推進“畝均論英雄”
2021年,清江浦經濟開發區將工藝落后、經營不佳的淮海半掛車地塊共計37.8畝土地列入低效用地清理范圍。與該地塊相鄰的淮安展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制及生產激光光導鼓的自營出口企業,也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一直以來,我們都想擴大生產規模,但公司二期用地因區域規劃調整成商業用地,無法使用。這個地塊與企業僅一墻之隔,解決了我們急需擴大生產規模的燃眉之急?!被窗舱沟鹿怆娍萍加邢薰靖笨偨浝硗罓N紅說,公司通過招拍掛摘得淮海半掛車地塊,并在該地塊投資建設年產500萬支硒鼓鼓芯生產項目。投產后,預計年開票銷售額可達2.1億元,利潤8000萬元,新增稅收600萬元,創造100個就業崗位。
“一邊是用地瓶頸緊相逼,一邊是閑置土地‘曬太陽’?!鼻褰纸洕_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敏東表示,清江浦經濟開發區著眼現有的土地資源,主動向內挖潛,向存量要空間,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開展城市低效閑置資源處置盤活工作,印發《清江浦區城市低效閑置資源處置盤活工作規則(試行)》,初步實現了“低產”變“高產”、“寸土”出“寸金”。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盤活利用低效工業用地是破解土地空間瓶頸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市第八次黨代會第三次會議將“空間要素足不足”列為重點解決好的五個問題之首。此后,淮安市把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堅持在空間深耕、產業精進、路徑創新等方面同步推進、多管齊下,不斷推動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推行“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出讓模式,全力推動資源向項目聚集、力量向項目聚攏。加快低效用地整治,增強招大引強承載力,2023年,全市開發園區清理低效閑置用地近7000畝,儲備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22個。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 杭衛東 趙啟瑞
部分圖片來源 醉美五島湖
融媒體圖片編輯 程鋼
融媒體編輯 潘永勇
責任編輯 白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