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格桑共芬芳
——寫在江蘇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際
雪域高原,一片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土地。位于“世界屋脊”上的珠穆朗瑪峰是全球登山愛好者挑戰極限的圣地,每年慕名前往的挑戰者絡繹不絕。與這些登山的勇者一樣,有一群人,他們作別親人和故鄉,跨越千山萬水,奔赴雪域高原,支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他們,是心懷大義的仁者,也是直面挑戰的勇者。
今年是江蘇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助形式,明確江蘇對口支援拉薩。30年來,江蘇全心全意、盡心盡力、接續用力,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援藏,先后選派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投入計劃內財政資金80億元、完成援藏項目700個,援藏資金總量、項目質量、選派干部人才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援藏工作持續發力,投入援藏資金超過50億元,其中80%以上投向基層,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30年來,拉薩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從1994年的14.37億元上升到2023年的834.79億元,拉薩各項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凝聚著江蘇援藏干部的智慧和汗水。
援藏事業需要不斷攀登、接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30年砥礪前行,江蘇援藏碩果累累;30年接續奮斗,“茉莉”香飄雪域高原。新起點,新使命;新要求,新作為。邁步新征程,江蘇將持續攀登援藏事業的“珠穆朗瑪峰”,在雪域高原書寫新的時代答卷!
一
盛夏江蘇,蓮花盛開,清荷搖曳。約3800公里之外、平均海拔3658米的拉薩,則是油菜花開、青稞初長的另一番景象。
江南與高原,差別遠不止于此。有“日光城”之稱的拉薩,是我國年平均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高海拔、高溫差、強紫外線、低壓、低氧、低溫,來到拉薩必須闖過的第一關,是環境的考驗。“高反不能不在意,但也不必太在意,注意休息適應幾天就好了,意志力很重要。”第十批江蘇援藏干部說,他們更在意的是如何跑好“接力棒”,在對口支援西藏上做出新成績。
跑好“接力棒”,既抓“輸血”“補血”,又抓“造血”“活血”,為拉薩發展留下“帶不走”的產業引擎。放眼江蘇投入援藏資金6680萬元援建的墨竹工卡“格桑花開產業園”,標準化廠房、綜合樓、園區服務中心一應俱全,彌盛塔巴陶瓷等6家企業已注冊落地,成為當地創業就業重要去處;來到江蘇投入計劃外資金1.5億元建設的西藏首個全產業鏈的綜合性農牧示范園區——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這里已構建起草、牛、肉、奶一體化產業鏈,一年育肥出欄牦牛超400頭;走進達孜區邦堆鄉拉薩朗熱酒村項目建設點,只見塔吊來回運轉、運輸車輛來回穿梭,作為江蘇援藏引進的重大產業項目,拉薩朗熱酒村項目總投資10億元,投產后預計年產成品酒5000噸以上,達產后年產值超10億元;江蘇累計投入援藏資金近1.5億元的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一排排智能溫室大棚井然有序,西紅柿、草莓、辣椒、黃瓜等長勢喜人,這個集產、學、研、旅于一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已成為曲水群眾家門口的“致富高速路”……從投入資金、援建項目到注入理念、引入機制,江蘇援藏不僅為拉薩興辦了一個個項目,更為拉薩送去了發展理念與經驗,留下了“帶不走”的財富。
跑好“接力棒”,既抓“關鍵大事”又抓“民生小事”,讓援藏“有形、有感、有效”。南京援藏干部到達墨竹工卡后發現,經過多年接續奮斗,這里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但“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突出,許多村民出門就被河溝阻攔、出行不便,為此他們從援藏資金中拿出數百萬元,在全縣實施“溪橋工程”,累計建設70多座便民溪橋,暢通了5.6萬名農牧民家門口的“微交通”;為解決農牧民“門前黑”問題,蘇州援藏干部在林周也抓了一件“小事”——啟動“萬家燈火”工程,準備建設1萬桿太陽能路燈,照亮農牧民回家路。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到達拉薩后,瞄準藏族群眾“急難愁盼”扎扎實實辦實事、解難事:實施“心佑工程”和“光明行”行動,免費救治先心病患兒和白內障患者;設置“高原移動體檢車”,為農牧民送體檢上門;建設“青稞小磨坊”,為村民小組購置磨制設備;開辦“便民小浴室”,方便農牧民洗浴;打造家門口的“幸福驛站”,為群眾提供日間養老、托幼服務,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德不厭小,善不拒微。“一桿路燈”“一座溪橋”這類投入看似“不大”,卻解決了農牧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了群眾真心點贊。
跑好“接力棒”,既抓“單向援建”又抓“雙向協作”,實現“國家要求”“拉薩所需”與“江蘇所長”的有機結合。在南京設立“天邊墨竹·凈土產品展銷中心”“藏式生活館”等展示展銷點;搭建“拉薩好物”購物平臺,在江蘇對口援藏城市設置智慧前置倉,讓拉薩好物一日直達蘇浙滬;舉辦江蘇拉薩周,通過開展招商推介會、項目對接會和產品展銷活動,加強蘇拉兩地文化交流;開展“云上達孜”特色農產品銷售活動,帶動“藏品入蘇、蘇品進藏”……西藏和江蘇,資源互補性、市場互通性較強,合作的空間很大。南京援藏工作組圍繞墨竹工卡縣44項非遺,探索現代條件下的利用路徑,既保護傳承了當地文化基因,又促進了兩地交流。泰州實施“以水為媒 真情援藏”項目,推動“拉薩好水”走向江蘇,既幫助當地做好“水的文章”,又滿足了江蘇消費者對高原水的需求。通過合作建設工業園,推動了拉薩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各類要素合理流動以及產業有序轉移,進一步優化了江蘇產業布局。近年來,江蘇注重促進西藏能源資源優勢和江蘇產業市場優勢緊密結合,在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合作轉移、共抓生態保護、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拓展雙向協作廣度,把對口支援與合作發展提升到新高度。
“落實了幾個項目”“和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有了新的理解”,面對記者“援藏3年,您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提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有一點共同的是“交了一份自己還算滿意的答卷”。3年來,江蘇投入援藏資金近17億元,完成援藏項目近170個;招商引資、合作共建示范園區等經驗得到國家推廣;在國家開展的“十四五”對口援藏階段性綜合考核中,江蘇位列第一方陣……在江蘇援藏干部看來,不負重托、不辱使命,讓江蘇援藏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這,才是他們感到最欣慰的事。
二
江南煙雨潤高原,秦淮燈會照拉薩。7月1日,“點亮拉薩——秦淮燈會”亮燈儀式在拉薩舉行。秦淮燈會跨越千里奔赴拉薩,讓雪域高原又多了一抹濃郁的江蘇色彩。
行走拉薩,很多人會有一個強烈印象:這里“很江蘇”。首先,這里的路就“很江蘇”,有江蘇路、江蘇東路、江蘇大道、金陵路、蘇州一路、蘇州二路、太湖路、鎮江路、句容路、泰州路、揚州路;這里的學校“很江蘇”,有拉薩江蘇中學、拉薩市江蘇幼兒園、墨竹南京實驗幼兒園、墨竹扎西崗鄉南京希望小學、墨竹南京實驗小學、林周蘇州小學、達孜鎮江幼兒園、曲水南木鄉江村揚州希望小學;這里的設施和小區名也“很江蘇”,有南京小區、蘇州小區、鎮江公園、鎮江新村、泰州廣場。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30年來,江蘇實施援藏項目700個,有的以“江蘇”命名,更多的雖然未以“江蘇”命名,卻深深印刻在當地干部群眾心中。
30年時光流轉,30載接續奮斗。江蘇派出的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灑下汗水、留下足跡、建功立業。今天,他們中的大部分已回到家鄉,有的已退休,而拉薩河谷依然流傳著他們的故事。
一條路,一束紐帶。《江蘇援藏志》記載:“拉薩市江蘇路,1998年開工建設,1999年竣工通車,總投資4128.3萬元,其中援助資金4000萬元。道路原名金珠東路,為表達對江蘇的謝意,竣工通車時拉薩市政府將其更名為江蘇路。”走在拉薩繁華市區,全長3237米、雙向4車道的江蘇路寬闊筆直,彩色方磚點綴的人行道充滿民族風情,建成時因其質量優良、形象壯美,被譽為“西藏第一路”,成為江蘇援建拉薩的亮點工程。在藏族同胞看來,修路是積德行善的事,這條路剛通車時,有藏族出租車司機聽說乘客是江蘇人,立即表示不收打的費。今天,行走拉薩,如果有人說你來自江蘇,大概率會聽到一句由衷的祝福:“江蘇扎西德勒!”這,就是一條路的美好。它,是江蘇與拉薩友誼的聯結紐帶。
一家醫院,一段見證。拉薩市人民醫院是拉薩市屬綜合性三甲醫院。今天,走進這家醫院,映入眼簾的是現代化的大樓、優美的環境、先進齊全的醫療設施、寬敞整潔的病房。而30年前,因為資金匱乏、長期虧損,醫院難以為繼,病房幾乎全部空置,院子里時常有羊進來吃草,當地甚至產生了把它改成招待所的想法。1994年起,江蘇先后投入援助資金近1.4億元,興建住院部、急診中心門診部、門診樓綜合樓,改造病房大樓、醫技樓,優化醫療、辦公環境。1997年到2014年,江蘇先后選派7名援藏干部擔任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派出16名骨干醫生到該院工作,80余名技術骨干、干部前往該醫院進行授課。2002年12月,該院成功實施自治區首例異體原位肝臟移植手術,這也是全球首例在海拔3650米高原缺氧地區實施的此類手術,一時間轟動全國。這,就是一家醫院的涅槃。它,是江蘇30年醫療援藏累累碩果的見證。
一部規劃,一個縮影。規劃是城市發展總藍圖,然而,由于人才稀缺、技術薄弱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自治區首府的拉薩一直沒有一部城市總體規劃。江蘇第五批援藏工作組進藏后,把科學規劃作為推動拉薩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任務,投入援藏資金2600萬元、組織100多位專家參與,開展了拉薩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入最多的《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編制工作,同時還編制了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城市管線綜合規劃等,其中兩部規劃獲得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正是在規劃引領下,拉薩開啟創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歷程。聊起這一話題,拉薩很多干部由衷感慨:“拉薩今天發展的框架,就是那個時候搭建起來的!”這,就是一部規劃的影響。它,是江蘇智力援藏、技術援藏的縮影。
一劇《天·夢》,一部傳奇。2023年8月17日,原創音樂劇《天·夢》在拉薩上演,該劇講述了出身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藏族少女卓瑪在援藏干部幫助下來到江南培訓,成長為西藏首批直升機飛行員、最終把“鐵牦牛”開上天的真實故事。與“卓瑪”一樣,25歲的大學生嘉措在蘇藏兩地很多人的關心下,在蘇州接受培訓,獲得翱翔藍天的機會。放羊姑娘成為“飛天仙女”、農牧民子弟成長為飛行員,“卓瑪”“嘉措”們的傳奇“天夢”,是江蘇智力援藏、民生援藏的鮮活呈現。30年來,江蘇在拉薩援建幼兒園8所、小學14所、中學5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3所、高等學校1所,常態化組織各類培訓,僅2023年就組織拉薩人才赴江蘇培訓1680人次,在藏培養培訓干部3500人次。這,是一段圓夢的歷程。它,是江蘇教育援藏、人才援藏的傳奇。
一幀畫面,一個注腳。2001年,有媒體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江蘇援藏干部準備乘飛機離開拉薩時,幾十名藏族同胞從170多里外的墨竹工卡縣趕至機場送行。扎西崗鄉仁青林村的平措旺堆帶著家人,用藏族人民最真誠的俯拜禮作別援藏干部;工卡鎮貧困戶白珍老媽媽拎著一籃雞蛋送到機場,執意讓援藏干部帶回家鄉補養身體。離開時,援藏干部脖子上的哈達堆得高近頭頂;藏族老百姓緊緊拉著援藏干部的手遲遲不愿松開,淚灑當場,祝福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這樣的感人場面,也是江蘇援藏干部離藏返鄉時的“常景”。“一次援藏行、一生拉薩情”“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這,是來自江蘇援藏干部的真情告白。它,是江蘇30年援藏事業的生動注腳。
三十年春華秋實,三十年人間巨變。30年前,作為松贊干布故鄉的墨竹工卡,全縣只有4棟小樓,不通電、不通自來水,也沒有水泥路。如今,這里已是一個設施齊全的中小縣城模樣。30年來,蘇州先后投入資金17.45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40余個,推動林周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5倍、428倍、23倍。1994年至2023年,鎮江累計投入援建資金64.7億元,2023年,達孜區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94年的234倍、202.3倍和29倍。達孜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普布倉覺說:“上世紀80年代達孜財政收入只有2.5萬元,2004年達到400多萬元,這都是江蘇援藏干部來了后大力招商引資帶來的結果。”1996年,曲水縣財政收入只有27萬元,全縣連一部電話都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泰州援助曲水縣資金9.48億元,實施項目73個,曲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870元增長至2023年的25128元。
讀懂了這一切,就讀懂了為什么拉薩“很江蘇”。
三
在藏語中,“林周”的意思是“天賜之地”。在拉薩前往林周的路上,兩旁的柳樹蒼勁古樸、枝繁葉茂。傳說這種柳樹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每棵柳樹都虬曲旋轉,故名“左旋柳”。凝望東方的“左旋柳”,寄托著文成公主對故鄉的眷念。文成公主入藏,至今已過去1383年。她帶去的青稞種子經過試種成功后大量推廣。她帶去的工匠以青稞為原料,成功釀造出青稞酒。從文成公主入藏起,內地與西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種子就開始生根發芽。
在拉薩,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種子”的故事:為了改良西藏的生豬品種,揚州的一位援藏干部想盡辦法、歷盡艱辛把3頭種豬帶到了拉薩。遺憾的是,這些種豬未能存活下來。然而,改良西藏生豬品種的努力從未間斷。2021年6月,由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捐贈的22頭“蘇姜豬”作為種豬跨越千里到達拉薩。“蘇姜豬”是通過雜交實驗和適應性研究培育出來的生豬品種,適合在西藏飼養,具有增重快、繁殖性能強、瘦肉率高、肉質好等優點,能夠有效彌補藏香豬生長速度慢、繁殖率低的不足,有力提高了拉薩生豬供應能力。
青山綠水間,藍天白云下,墨竹工卡縣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隨風搖曳,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打卡。墨竹工卡全縣種植小油菜3萬余畝,年產660萬公斤。然而,由于知名度、市場認可度不高,這里的小菜籽油過去一直打不開銷路。2020年,南京援藏工作組聘請農技專家指導,引進青雜4號、青油21號、北油4號等6個品種進行推廣,為種植戶免費發放種子1.25萬公斤,并以“凈土公司+合作社+農牧民訂單”模式,與種植戶簽訂2.1萬畝油菜收購協議,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本地菜籽原料,推動該縣小菜籽油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同步提升。
林周是拉薩的牧業大縣,這里的廣闊草甸是高原牦牛的天然草場。有著“高原之舟”之稱的牦牛,是西藏牧民賴以生產生活的重要畜種。然而,因為長期粗放飼養等原因,當地牦牛種質資源不斷退化。養好牛必須養“好牛”。為提升當地牦牛品種質量,由江蘇援建的格桑塘現代農牧業產業示范園從全國選育優良牦牛品種,在林周推廣,改良后的牦牛體格更為健壯,出欄時間更短。在推廣良種的同時,示范園區還大力發展牦牛規模化養殖、肉制品精細化加工,為當地農牧民帶去新理念新技術的“種子”。
夏日炎炎,邁步拉薩,啃上一口西瓜,是莫大的享受。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過去西藏本地并不種西瓜,完全依賴外地長途運輸。江蘇援藏干部把特色種植業作為推動群眾脫貧的重要產業,從江蘇帶來葡萄、西瓜、玉米、草莓的種子,利用當地潔凈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種植出口感更好、營養更高的果蔬。今天,甜而不膩的桃子、酸甜可口的菠蘿、柔軟多汁的山竹、鮮嫩爽口的荔枝、細膩濃郁的芒果,既滿足了西藏各族群眾的需要,又改善了拉薩的農業產業結構,拓寬了農牧民群眾致富路徑。
位于雅魯藏布江與拉薩河交匯處的曲水縣,是拉薩的農業大縣。由于當地沒有進行商業化育種,種子質量不高,青稞產量不盡如人意。為培育青稞良種,江蘇援藏干部引來種業“排頭兵”江蘇紅旗種業,成立西藏首家集品種選育、良種生產、市場推廣于一體的高原種業公司,培育推廣產量高、抗性好、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2023年,公司繁育的“藏青2000”“藏青3000”等青稞良種推廣種植面積已超12萬畝、畝均增產超25公斤,今年推廣面積擴大到15萬畝。
與生豬、牦牛、西瓜、青稞等可見可感的種子相比,江蘇援藏干部為西藏發展帶去的教育、文化、人才、理念等無形的“種子”更顯得彌足珍貴。30年來,江蘇注重搭建智力援藏平臺,發揮援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紐帶作用,大力實施人才和智力援藏項目,組織內地專家學者進藏授課,培養培育各類人才。江蘇注重加大教育援藏力度,構筑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鏈條援藏的模式,建學校、育人才、興文化、傳技術,把“輸血”變為“造血”,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積極播撒文化的種子、智力的種子、先進理念的種子、優良作風的種子,為拉薩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千百年來,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牢固。從一粒種子到一片森林,漢藏交流、民族相親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四
江蘇與拉薩,海拔相差3800米。進藏之前,很多江蘇人會說的唯一一句藏語恐怕就是“扎西德勒”,而到了拉薩,很快就能新學到一句“亞古都”(意為“好”)。“江蘇,亞古都”“江蘇干部,亞古都”,漫步拉薩河谷,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讓藏族同胞由衷發出這樣贊嘆的背后,是一批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繼的辛勤努力。
因海拔高、氣溫低、氣壓低、含氧量低,西藏被稱為“只有雄鷹才能飛過的地方”。對口支援西藏30年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與海拔比高度、與雪山比純潔、與戈壁比堅韌、與草原比廣闊,硬是把自己變成了“雄鷹”的模樣。他們響應黨中央號召,克服種種困難,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韌勁,把黨中央的關懷、江蘇省委省政府和8500萬江蘇人民的重托轉化為援建西藏的不竭動能,為西藏的發展進步與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接見援藏干部人才代表時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們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這個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殷殷囑托寄深情,雪域高原滿眼春。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繼續在對口支援上走在前列”目標任務,圍繞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全力做好對口支援拉薩工作,在雪域高原譜寫新的援藏華章。
譜寫雪域高原新華章,必須強化使命擔當。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西藏是國家重要的安全屏障,西藏穩定關系國家穩定,西藏安全關系國家安全。開展對口支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中央把對口支援拉薩的任務交給江蘇,是對江蘇的充分信任,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領會做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重大意義,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高度重視對口支援拉薩工作,始終將其擺在重要位置,始終加大力量投入,始終堅持久久為功,按照全國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立足拉薩所需、竭盡江蘇所能,聚力推進產業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潤藏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點任務,推動對口支援拉薩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再上新臺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續寫“蘇拉情”。
譜寫雪域高原新華章,必須強化組織領導。對口支援西藏,是一項神圣的使命,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既要“講激情”又要“講方法”。要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精準援藏、系統援藏、長期援藏,全面提升對口援藏綜合效益。江蘇擁有科教、制造、開放等優勢,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藏是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水風光熱資源、土地草場資源、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厚,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握西藏邊境地區這一國家安全屏障重要性,把國家要求、西藏所需和江蘇所長結合起來,加強重大戰略對接,拓展雙向協作新空間,加大“組團式”工作力度,更好增進民生福祉,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兩地文化互學互鑒、文旅深度合作,推動各項工作走深走實,為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譜寫雪域高原新華章,必須大力弘揚援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無垠戈壁綠一叢,歷盡滄桑骨殷紅;只緣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與青松。”翻開厚厚的《孔繁森日記》,這首孔繁森寫于1993年6月的詩作,表達了共產黨人在極端環境下不畏艱苦、堅定樂觀的精神。肩負著支援西藏的使命、承載著西藏人民的期望,廣大援藏干部人才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傳承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按照“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要求,在扎實推進產業援藏、教育援藏、醫療援藏、智力援藏中展現江蘇干部的風采。
五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2005年央視春晚,韓紅的一首《天路》唱響大江南北,表達了西藏人民圓夢之后的喜悅。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寫下了修建青藏鐵路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0萬建設大軍突破“生命禁區”,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成功修筑了橫跨世界屋脊的“天路”,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創造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援藏之路,是江蘇援藏干部“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的幸福“天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30年來,援藏干部人才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勇于擔當、樂于奉獻,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譜寫了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輝煌篇章。放眼未來,蘇拉兩地將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續寫新時代“山海情”,攜手并進、昂首闊步行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天路”上,共同譜寫新的盛世牧歌!
2023年8月1日,“長江第一滴水”揭碑儀式在西藏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雪山姜根迪如冰川腳下舉行。“長江第一滴水”在此滴落成溪,這一泓清水跨越千山萬壑,一路蜿蜒向東,流經數千公里后到達江淮大地,奔向浩瀚的大海。喜馬拉雅山巍然聳立,見證著雪域高原的滄桑巨變;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訴說著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我們相信,在推動西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江蘇與拉薩人民用共同奮斗鑄就的情誼,必將像美麗的格桑花一樣,在雪域高原迎風怒放,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冊上留下燦爛的印跡!
(執筆:劉慶傳 楊麗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