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跨越山海,江蘇農業援非碩果累累

農業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江蘇與非洲國家間的農業合作蓬勃開展,一批批農業專家帶著真情,帶著品種和技術,跨越山海,讓一個個農業項目落地開花結果,豐富了非洲人民的“糧袋子”,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水稻扎下根,畝產翻一番

“試驗田水稻平均畝產突破1000斤!”8月6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園藝學院教師蔡善亞,在微信群里看到肯尼亞寶藏農業發展公司負責人徐卓偉發出的喜訊,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3月28日,應江蘇華越國際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邀請,蔡善亞作為神農學院技術專家,赴肯尼亞開展水稻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水稻是肯尼亞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受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的影響,水稻產量一直不高,畝產在500斤左右。”蔡善亞說,經過深入調研,自己發現當地存在田塊不平整、土壤板結、水秧田福壽螺危害嚴重等一系列,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產量。

肯尼亞寶藏農業發展公司是當地一家老牌企業,負責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在肯尼亞農民群體中享有較高知名度。根據安排,蔡善亞在該公司的20畝試驗田里,手把手指導公司員工以及當地農民進行水稻種植。“種植的是國內選育的稻種,我從育秧開始,實地示范種植技術。”蔡善亞說,前后有90名肯尼亞員工和農民跟著自己學習。

針對當地水育秧技術存在的種種不足,蔡善亞教授水稻旱育秧技術,不僅讓水稻秧苗整齊健壯、移栽后返青成活快,還使秧田不用長期灌水,減少福壽螺的危害;針對土壤板結問題,蔡善亞傳授苗床覆蓋稻殼技術,不僅能起到疏松易出苗的效果,還能起到保溫保墑防雜草的作用;針對當地福壽螺危害嚴重的現狀,蔡善亞引進“稻鴨共作”栽培模式,利用鴨子消除稻田中福壽螺和雜草,同時鴨子的排泄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蔡善亞教得細致,當地員工和農民學得認真。“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都在努力領會我的每個動作含義,尤其是這個叫皮特的員工,每個環節都沒落下。”蔡善亞指著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現場培訓簽到表上一行歪歪扭扭的簽名笑著說。

5月18日,蔡善亞完成水稻整個生長周期的教學和培訓工作,啟程回國。“當地是雙季稻,我走的時候第一季水稻已經接近豐收,后面一季他們完全按照我傳授的方法進行種植,取得了畝產1000斤的好成果。”蔡善亞說,回國前自己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整理出水稻生產技術要點資料贈予當地農民,為擴大水稻生產規模提供參考。

像蔡善亞這樣援外教師,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還有很多。該學院分別與江蘇華越、隆平高科等“走出去”企業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建設神農學院,注冊覆蓋40多個國家,2次獲江蘇省政府“小而美”項目立項資助。“神農學院主要開展4個方面工作,包括為‘走出去’企業的海外發展提供技術幫助、在當地開展農業技術人員培訓、與企業共同開展課題研究以及為當地農業技術人員開發培訓教材。”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楊廣榮說,近5年共外派10名專家赴加蓬、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開展農技人員及職教師資培訓,累計開展水稻種植、蔬菜種植、畜牧獸醫、農業機械等方面農技人員培訓超1萬人次。

一邊育人才,一邊送技術

正值水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位于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東南部的稻田里,一串串稻穗夾帶花粉,隨風飄揚,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稻香。

9月4日一大早,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翁飛就帶領一批非洲留學生來到這里,在田間地頭講授水稻種植的相關課程。

“光照、溫度、濕度等因素對開花授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來自剛果(布)的曼佐加·埃利亞諾特·斯蒂文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向記者介紹,老師教給大家相應的管理控制技術,以及病蟲害對應處理辦法,讓他們印象深刻。

22歲的斯蒂文今年讀大三,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滿意”。滿意的家鄉位于剛果(布)西南部的黑角市,這里西臨大西洋,常年高溫多雨,當地農民習慣種植木薯、花生、玉米、西瓜、芒果等作物。

“我們老家的土壤雖然很好,但由于管理粗放,缺乏現代化的技術,農作物產量一直很低。”滿意說,在蘇州農職院兩年多的學習,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了漢語、熟悉了中國文化,更掌握了豐富的現代農業知識和先進技術。

“人才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職業教育的紐帶,帶動當地學生更新知識理念、提升技術技能,把現代農業人才的‘種子’播撒在非洲大地上。”蘇州農職院黨委書記蘇士利介紹,近年來,學校積極參與“未來非洲——中非職業合作計劃”,并通過參與推進蘇州市域剛果(布)黑角市友城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招收非洲留學生來校學習。從2018年至今,學校一共招收來自剛果(布)、科特迪瓦、南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的留學生78人,主要集中在現代農業、農業技術與裝備、農業國際貿易以及園林技術等優勢專業學習。

一邊育人才,一邊送技術。2021年,在蘇州市和黑角市兩地政府聯手推動下,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剛地方農業遠程科教服務中心成立,通過建設一站式農業遠程科教服務平臺,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與應用,遠程指導生產和示范,培訓海外技術人才,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等方面持續發力。

蘇州農職院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許建生介紹,依托該中心,學校目前已開展番茄、甘藍、茄子、西瓜栽培等主題的現代農業技術技能線上培訓8場,為當地培訓農業技術技能人員176人次。

聯合實驗室,致富大平臺

南京農業大學與非洲相距萬里,30年來卻因為教育緊密聯結。

1994年,南京農業大學與肯尼亞著名農業專業院校埃格頓大學開展農業教育和農業技術合作。2013年,雙方聯合建成全球首個以農業為特色的孔子學院。2016年,由中國政府援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在此揭牌,成為科技部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之一。

在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里,不同作物的小小幼苗正茁壯生長。“這個實驗室當前是東非最好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配備世界一流的科研設備。”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教授劉高瓊從1997年受“中肯高教合作計劃”委派前往肯尼亞埃格頓大學擔任園藝學客座教授至今,他告訴記者,團隊30多名研究生都可以在實驗室做科研。聯合實驗室教師斯蒂芬·吉森古說:“如今我們正從傳統育種轉向分子育種。”

目前,實驗室已育成糧用菜豆、高粱等多個新品種,比同類老品種普遍增產10%以上,有力促進了肯尼亞農業的發展。劉高瓊說,兩所高校合作30年,僅農業示范園就已培育14個品種,并推廣應用。

孔子學院里的“中肯園藝技術合作中心”是聯合實驗室的技術推廣基地之一,建有8個塑料大棚。劉高瓊介紹,肯尼亞每年旱季氣候炎熱,雨季農作物又極易遭遇蟲害,來自中國的溫室大棚技術讓農戶不再“靠天吃飯”。

“用上大棚,我的番茄產量提高了5倍。”肯尼亞納庫魯郡馬坦吉·提薩村村民詹姆斯·姆瓦拉說,劉教授經常來看他,做些指導。比如修剪香蕉樹,以前他留下很多莖,劉教授則教會他選擇和保留優勢莖,這樣結出的香蕉又多又大。

近幾年,持續干旱威脅著非洲的糧食安全。來自十幾個非洲國家的農業學者在實驗室里利用先進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作物基因檢測,篩選更具抗旱性的種子。聯合實驗室主任王秀娥介紹,兩所高校還合作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合作培養研究生,為肯方和周邊非洲國家培養了一批應用型和創新型農業人才;面向肯尼亞主要農作物和園藝作物重大產業難題,實驗室建立小麥、豆類等非洲特色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平臺,育成了多個抗病、高產、優質的作物新品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錢飛 顏穎 盛崢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