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9月12日是2024年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主題日,省公安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工作情況。今年以來,江蘇省持續加大全鏈條、全平臺、全領域打擊整治力度,共偵辦網絡謠言案件4200余起、“網絡水軍”案件127起、網絡暴力案件670起,持續向網絡亂象發起凌厲攻勢。
在此起彼伏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涉及公共政策、社會事件、醫療健康、經濟金融、自然災害等公眾關心關切領域,網絡謠言不時閃現,污染網絡生態、誤導公眾認知。從全省偵辦的案件來看,當前網絡謠言的生成形式主要有無中生有、道聽途說、移花接木、夸大其詞4類。
“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辨別真偽難、制造成本低,成為不法分子牟利斂財工具,極易誘發網絡暴力、網絡水軍等違法犯罪。”省公安廳網安總隊總隊長浦天高說,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也被惡意利用,來隨機爬取、隨意篡改、批量編造網絡謠言,危害影響大。今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已偵辦“標題黨”“震驚體”式的“AI生成式謠言”案件36起。
今年8月,鹽城本地網站上出現了“寶馬車主與女員工在車庫發生性關系”等視頻,引起大量網民關注。經研判對比,鹽城警方發現視頻內容存在多處矛盾點,疑是擺拍吸粉引流,遂展開偵查,一舉抓獲丁某等涉案人員10余名,扣押作案電腦、攝影機等多部設備以及劇本文案若干,查明了該團伙造謠引流犯罪事實。目前鹽城公安機關已對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協同網信部門封禁相關平臺的賬號,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鹽城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支隊長傅軍介紹,擺拍造謠的視頻內容多涉及社會熱點話題,由團隊運作,往往以“真實”社會新聞形式呈現,內容具有現場感和突發感,不易“穿幫”,出“爆款”的概率更大,因此也更容易混淆公眾視聽。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擺拍編造虛假信息的視頻并傳播,情節較輕的涉嫌擾亂公共秩序,嚴重的可能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尋釁滋事罪,還會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
針對MCN機構為孵化網紅賬號、吸粉引流牟利,通過網絡平臺編文案、拍視頻、造熱點、炒作造勢等造謠傳謠擾亂社會秩序行為,特別是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關系人、親屬等情節惡劣的,江蘇省公安機關堅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今年上半年,南通公安機關聯合杭州警方偵辦的“假秦朗在巴黎丟寒假作業,假舅舅蹭流炒作案”,已被列入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十大典型案件。
近年來,飯圈領域頻現網絡亂象,極易滋生網絡謠言。江蘇省公安機關強化預警預防,專題梳理造謠攻擊、侮辱誹謗、拉踩引戰、圍堵“追星”、跟蹤偷拍等線索1100余條,挖掘涉詐、涉毒、“黃牛”倒賣或哄炒門票、非法兜售明星個人信息等線索260余條,偵破相關案件94起,涉案金額1.7億元。同時,公安機關對有組織實施“人肉搜索”“網暴開盒”“有償代罵”,違規收集、買賣、曝光公民個人信息,線上辱罵、線下滋擾等行為,堅持重拳打擊、絕不手軟。
網絡謠言甚囂塵上,背后常有“網絡水軍”興風作浪。在宿遷警方偵辦的一起案件中,宗某等人非法操控大量“水軍”賬號,長期為網絡直播行業、“飯圈”群體,有償提供虛假轉發、點贊、評論等刷流量控評服務,非法獲利數千萬元。今年8月,宗某等7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省公安廳網安總隊二支隊政委孫超介紹,今年以來,公安機關針對“網絡水軍”有償提供偽造轉發、點贊、評論數據等虛假信息服務,以及直播暖場、哄抬人氣等擾亂市場秩序、破壞網絡生態的行為,予以掛牌督辦、重點整治,已累計搗毀作案窩點85個。
在對網絡謠言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的同時,江蘇省公安機關堅持源頭治理,深挖幕后,及時斬斷黑產鏈條。公安機關已會同網信等部門,建立完善重要情況通報處置機制,加強常態化監督和聯合執法監管,綜合治理網絡生態。為壓實互聯網平臺企業嚴格落實網絡安全管理主體責任,警方已累計開展執法檢查901家次,行政處罰網站平臺173個,督促依法處置違法違規賬號9470個,并通過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開展普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網絡謠言、網絡亂象的識別能力和防范意識。
浦天高表示,今年是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年,公安機關將持續深入推進專項行動,以打開路、以打促管、以管促治,不斷提升治理水平。警方也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檢舉揭發各類網絡謠言線索,凝聚起“網絡謠言人人喊打”的強大聲勢。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