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清澈的愛】穿越時空遇見你——神話照進現實,逐日之旅永不落幕

編者按: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同時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年。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我蘇網聯合全省市縣媒體,開展“穿越時空遇見你”融媒體行動,一起回顧那些澎湃的歷史瞬間和美好記憶,共同講述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和發展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75年來,從“一張白紙”到“大國重器”頻頻“上新”,新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闊步前行。在天文領域,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甘人后,不畏艱險,心懷赤誠,追光而行,實現諸多“從0到1”的重大突破,在浩瀚宇宙不斷鐫刻“中國高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南京紫金山南麓,一處綠樹掩映的僻靜之地,坐落著中國第一座塔式太陽望遠鏡。

四十多年前,這座堪稱我國“逐日起點”的“太陽塔”歷經二十年之久剛剛建成投用,由現年8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方成主持研制。

從山中荒地上的穹頂小塔,到如今斑駁密林中的天文舊跡,這片飽經歲月洗禮、見證了中國太陽研究從無到有的“時光角落”里,究竟沉潛著多少天文人的初心?又塵封著怎樣的逐日故事?

懷著對前輩們的崇敬與好奇,“80后”天文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夸父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封莉帶著一張舊照片踏上了尋找太陽塔的旅程。

“如果有一天,能跟當時主持研制太陽塔的科學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想問問他是如何攻堅克難,為太陽觀測貢獻中國視角的?”

踩在厚厚的梧桐落葉上,第一次親眼望見太陽塔的封莉感慨萬分,恍惚間,時光回溯至我國天文學研究還是一窮二白的年代,一場與方成院士的暢談就此開啟……

“這個望遠鏡是我們向德國買的,當時國家只有這臺,算是寶貝了,但是像美國的話,它已經有5米口徑的望遠鏡了。”在紫金山天文臺,方成指著一架陳列著的天文望遠鏡向封莉介紹道。

1955年,剛入學南大天文系的方成在參觀紫金山天文臺時,便深感我國天文與國際上的差距。身為天文系大一新生,方成立下雄心壯志,正如當時學校里的那句標語所寫,“做祖國天文事業的拓荒者”

太陽塔正是方成邁出的天文學拓荒第一步。

回憶起當年建造太陽塔時的場景,方成說:“我們首先要選地址,在什么地方建是個問題,當時我們也沒有汽車,大家都騎自行車到處跑,南京方圓100公里左右,我們都到處去看。最困難的還是這個地方,既沒有水又沒有電又沒有路,什么都沒有。”

從零開始,聚沙成“塔”。選址、“三通一平”、建設、調試……方成和團隊統統親自上陣,事無巨細。22載春秋歲月,太陽塔終于建成。

之后,方成默默守著太陽塔工作多年,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1995年,方成主持的《太陽活動22周觀測和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1年10月14日,我國第一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空間探日新時代。方成守在發射現場親眼見證了這一時刻。

“在‘羲和號’之前,全世界已經大概放了70多顆跟太陽有關的衛星,我們一顆都沒有,所以這個是給我們非常大的沖擊。”從地面到空間,方成追趕太陽的腳步從未停歇,他提出,要建造我國自己的太陽衛星。

“基礎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方成認為,一味跟著現有的后面走,毫無意義。要建立自己的特色,“全世界沒有的,我們來做。”

當時,國際上的太陽探測衛星大多在紫外線、伽馬射線、X射線等波段探測太陽活動。“羲和號”首次實現了對Hα譜線的空間探測,這是太陽可見光里最重要的一條譜線。

同在“追太陽”的封莉欣喜地與方成分享:“作為科研人員,‘羲和號’也給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支持。”

“那很好啊,我們很高興。‘羲和號’從它的空間、時間、光譜分辨率來講,都是全世界頂尖的,所以這個資料非常好。我們建立了一個太陽科學數據中心,對全世界開放,現在大概有十幾個國家都在用我們的資料。”方成笑著回應道。

2022年10月9日,“羲和號”成功發射一年后,由封莉參與研制的“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如果說“羲和號”是“探路先鋒”,那么“夸父一號”便是實現跨越式突破的“未來新星”,可依靠多個波段的探測,較為連續地觀測、追蹤太陽爆發的全過程。

“我們也經歷了一些西方對我們關鍵器件,比如說探測器的禁運,所以也是想了很多辦法,不斷地設計測試,最終突破了‘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難題。”封莉向方成匯報,“夸父一號”目前已經積累了大約300TB的數據,為同行研究太陽爆發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很不錯,現在我們終于有了雙星探日比翼齊飛這個狀態。”方成欣慰感嘆,深空中凝望太陽的“眼睛”不再孤獨,幾代中國天文人的夢想在遙遠的星河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日常生活中,地磁爆、極光等一系列由太陽活動引發的現象也會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展望未來的研究工作,封莉的語氣中多了幾分信心與篤定,“我們現在也是集結了‘羲和’‘夸父’的力量,在了解這些太陽爆發背后的物理機制究竟是什么樣的。”

“對,所以我們這個研究很重要,為國家提供災害性天氣等的預警預報。”方成表示,太陽活動對導航、通信、國民經濟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研究太陽是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擔當。

封莉邀請方成來到“夸父一號”衛星工程科學應用系統的主要承擔單位,也是她現在的工作陣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一塊塊電子屏幕上,展示著“夸父一號”實時監測到的太陽數據,太陽活動的變化一目了然。

方成駐足在屏幕面前,不由地感慨道:“現在都是可視化了,看得很清楚。當時我們可是沒有這么多好的設備,技術也沒那么好,我們當時甚至有些地方還靠手記錄。”

望向一旁正在工作的年輕人們,方成勉勵大家珍惜當下的科研條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經常說我們天文是一個非常‘酷’的事業,值得年輕人為天文事業的發展做出終身的貢獻。”

封莉帶頭說道:“我們年輕人也要學習方老師和老一輩科學家們矢志不渝的堅持和奉獻。”

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一代的天文人都在迸發新的活力。逐日之旅永不落幕,光芒萬丈的故事還在續寫。

如方成所說,“太陽物理永遠在路上。大家一起努力,把我們國家的太陽物理推到第一方陣上面去。”

向陽而生,遙望宇宙。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天文學設備建設碩果累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悟空號”衛星、“中國天眼”、“慧眼”衛星等一批又一批科研成就,正在拓展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極限,向著光亮那方闊步前行。

叩問蒼穹,上古神話照進現實

穿越時空,逐日薪火生生不息

篳路藍縷爭朝夕,創造中國視角

日新月異勇攀登,鐫刻中國高度

步履不停趟新路,開啟中國征程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