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鹽城:實干爭先護河海安瀾 碧水暢流潤百姓心田

鹽城是“百河之城”。75年來,鹽城人民實干爭先,以水安全保障為核心、水生態保護為重點、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為抓手,有序推進水利規劃、建設、管理各項工作,水利防洪減災能力有效提高,水資源供給和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基礎支撐和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市水利工程完成投資576.2億元,水利投資近年來連創歷史新高,重點工程投資總量、速度位居全省第一;代表江蘇接受水利建設質量考核,獲全國第一等次;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六項機制”和母親河復蘇行動入選水利部試點,全省唯一;河湖長制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通榆河樞紐處創成水利部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單位,全國僅15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水行政執法等工作位列省第一方陣,鹽城水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堅持人民至上,持續推進水安全保障

“我們以爭創‘大禹獎’和‘水利文明工地’為目標,切實強化工程進度、質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調度。”9月18日,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現場,參建單位負責人介紹,在項目中堅持“開工不停工”,優化細化施工組織方案,我們克服連續高溫天氣、強臺風等影響,搶抓施工黃金期,力促工程量、實物量、投資量“三量”提升,確保工程有序推進。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作為淮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標志性、戰略性工程,是鹽城建市以來單體投資額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自2022年7月30日工程開工建設以來,鹽城市積極搶抓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決扛起“穩投資、穩增長、保安全、促發展”重任,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先導項目張家河閘站已完工,河道拓浚工程全面展開。

水利是國家的命脈,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民生大事。

鹽城地處淮河流域尾閭、里下河腹部水網地區,素有“洪水走廊”和“鍋底洼”之稱,易受洪、澇、旱、漬、臺潮等多種自然災害襲擊。

新中國成立后,鹽城的治水歷史翻開嶄新一頁。勤勞智慧的鹽阜人民“除水害、興水利”,用心血和汗水,東御潮鹵,西馴洪水,開河建閘,發展水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市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實施區域骨干河道治理,有序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健全調度與應急體系,流域防洪能力持續鞏固,區域治理短板加快補齊,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防洪標準,總渠、入海水道堤防洪基本達100年一遇,海堤、灌河堤基本達50年一遇加十級風浪爬高,黃河故道(中山河)堤防基本達50年一遇。區域骨干河道防洪基本達20年一遇。

蘇北灌溉總渠堤防加固工程于2024年開工建設;新洋港閘下移工程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響水姚灣閘拆建工程完工,黃沙港閘、射陽雙洋閘、響水新建閘拆建工程基本完成,東臺方塘河閘下移工程可研在編,射陽鹽場海堤鞏固完善工程、射陽雙洋閘南側主海堤應急防護工程初設已獲批復,響水三圩鹽場海堤保灘加固工程、濱海振東閘南北港堤保灘加固工程初設即將獲得批復……

水利人扛起防汛天職,堅決筑牢安全屏障。

落實節水優先,完善水資源支撐體系

近日,在鹽都區樓王鎮現代果蔬示范園,農民過去普遍使用的大水漫灌已被滴灌、噴灌等新型灌溉技術代替,澆灌農作物只要打開電腦上的肥水一體智能灌溉系統,系統可實現自動田間噴灌,實時監測林田含水量;系統還可根據農作物的不同生長周期,按照農作物所需的肥料、水,進行科學灌溉。

蔬菜種植基地承包戶范得珍感受很深:“以前,要經過兩次翻水,才能把水澆到田里。實行水肥一體灌溉模式后,每年每畝地大概節約各種費用近千元,還不污染環境。”

進入新時代,老百姓不僅要有水喝,還要喝好水。

為了“兜住”穩穩的幸福,鹽城市于2016年底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完成投資12.6億元。為改善群眾的飲水條件,保障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問題,鹽城市大力開展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基本實現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全覆蓋。

汩汩清泉潤心田。目前,通榆河南段(泰東河至射陽河)、通榆河北段(射陽河至黃河故道)拓浚以及大套四站工程已列入省相關專業規劃,正在研究推進;臨海引江供水近期工程(丁堡河、江海河接通工程)東臺境內工程以及東臺市應急飲用水源工程全面開工實施,響水縣海堤河、陳坎河工程可研性報告已報省。

鹽城市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深入開展國家節水行動,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支撐能力。鹽城市已建成建湖、鹽都、亭湖、濱海、響水5個國家節水型達標縣,亭湖區、響水縣建成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實現國家節水型達標縣和省級節水型示范縣建設全覆蓋。

倉廩實而天下安。不斷發展的農田水利事業,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經濟社會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保護治理,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串場河是鹽城的母親河。按照還河于民、還生態于民,打造城市重要發展軸線的要求,串場河市區段時隔64年再次見底清淤,同時市縣聯動、系統推進串場河全線綜合治理。沿線各地多元挖掘和保護傳承串場河海鹽文化、水利水工和紅色文化,再現歷史文化風貌。

今年65歲的附近居民王勇說,他每天早上都沿著串場河跑步,能看見景觀、覓得鄉愁、感懷歷史,體驗到臨河而居的美好幸福生活。

蟒蛇河沿岸地帶以前少人問津,現在變成一處遠近聞名的“郊野公園”。每到春秋兩季,沿河兩岸扎滿露營的帳篷,市區居民不惜開車大半個小時來此休憩。

“蟒蛇河的蝶變,源于治理時以水為魂,實施水利工程生態化,提升蟒蛇河的‘顏值’。”9月19日,鹽都區水務局負責人說,在清淤治污基礎上,水務部門巧妙融入治水和民居文化,將閘站、涵洞、橋梁改造設計成景觀,形成移步換景之效。同時,沿河兩岸分段栽培濱水植物,蟒蛇河逐漸變成一條四時有景的生態廊道。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更是發展的底色。

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和“百河之城”的鹽城與水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治理水污染、保護水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系鹽城高質量發展。

鹽城市把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核心,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恢復河湖自由水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嚴控地下水開發強度,創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碧水繞鹽城,生態美如畫。

目前,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完成率達10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達99.84%;建設農村生態河道8400公里,生態河道覆蓋率達45.0%,重點河湖生態水位保障目標滿足程度超90%,市水域面積增加0.85平方千米,恢復自由水面2.0平方千米;地下水水位累計回升約7.6米,超紅線區域全面消除。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