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張宇
- 時間:2024-10-08 21:16:39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三角經濟圈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交匯點,海州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稱,是連云港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源。
75年滄桑巨變,在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建設者和創新者的奮斗下,“實干”海州完成了從工業基礎薄弱區,到創新引領工業強區的華麗轉型,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等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千年古城,正用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續寫著新時代的傳奇。
高鐵入城
產業強區 向“新”再出發
曾經,這里是一片汪洋,孔子率眾弟子在此登山看海,席地論道。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州區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傳統的漁業和輕工業為主。75年砥礪奮進,如今這片土地現代化廠房林立,“黑科技”產品云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拔節生長,已然成為連云港市工業經濟重要集聚區之一。
鷹游集團入選省首臺(套)重大裝備認定
鷹游集團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鷹游國產碳纖維市場占有率連年達60%以上,產能規模居國內首位;全國石英材料行業龍頭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聯瑞新材料,硅微粉生產能力國內同行業第一、全球第五,獲批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作為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天明機械產業涵蓋紡織機械、地質裝備、礦山裝備和特種車輛四大領域;正大天晴位列“中國藥品研發綜合實力排行榜”前3強……
75載櫛風沐雨,75載春華秋實。海州區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全力做精特色園區、做強主導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培育新興業態,加快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擁有醫療器械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智慧物流基地等多種載體,主導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醫藥健康、電子信息及軟件、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等6大產業,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6家,包攬了全市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引進培育了鷹游、天明機械、聯瑞新材料、黃海機械、正大天晴等一批國內行業單打冠軍。
隨著光伏裝備、電池片、光伏組件、逆變器和電池包等制造類項目的簽約,以高效異質結、日出東方pack電池、比太科技為代表的光伏全產業鏈也率先破題,新能源產業的全產業鏈集群在海州區已雛形顯現,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新型工業化之“新”,很大程度上來自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帶來的轉型升級新機遇、新方向、新特征。海州區把數字經濟作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堅持向低空探索、向深海挺進、向微觀進軍、向數字拓展,進一步深化與江海大、716、中藍連海等駐區院所的產研合作,加強與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北大分子工程研究院、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等科研院所聯動,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積分制”等組織方式,引導廣大企業搶占數字化轉型“關鍵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海州古城商圈
接下來,海州區將實施智改數轉項目50個以上,新增上云、上平臺企業6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2家以上,首臺套重大裝備和新產品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平臺5家,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爭取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的建設上形成突破。
海州已插上“數智”羽翼,翱翔“高”空,向“新”再出發。
山水詩畫生態韻城,近年來,海州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提高,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持續拓寬。
民生為先 筑就“新”福城
增進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新中國成立75年來,海州區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上心事”,在就業和收入分配、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福祉不斷增進。
為最大限度實現政府民生領域決策與群眾急難愁盼精準對接、深度融合,海州區每年財政支出超過80%用于民生事業,并從2018年起,試點推行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通過百姓“點單”、代表“定單”、政府“接單”,聚焦群眾訴求,推動民生項目更加順應民意、滿足民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飯碗”端穩了,日子才有奔頭。近年來,海州區不斷豐富完善就業政策與就業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市場化就業崗位、政策性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建立用工需求和重點群體就業意愿“雙清單”,通過“線下+線上”模式,聚焦農村勞動者、高校畢業生等就業群體和企業用工需求,將就業直通車開進企業、高鐵站、商圈、鎮街、社區、家政零工市場等,實現人才求職與企業需求的“雙向奔赴”,促進實現“家門口”就業。
步行街夜經濟
讓更多百姓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實民生之基的重點所在。近年來,海州區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實現村社“15分鐘醫保服務圈”覆蓋率100%;聚焦提升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綜合診治能力,重點加強康復、內窺鏡、中醫、口腔等項目建設,實現區域內標準化中醫館(閣)全覆蓋,進一步滿足群眾就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需求。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教育事業同樣取得歷史性發展,教育設施不斷擴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創新,一批批優質院校培育壯大,一批批高素質人才,為港城現代化建設嘔心瀝血。尤其近年來,海州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民生工程建設,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海州區“全面覆蓋、合理布局、方便就讀、滿足需求”的辦學格局,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農村學校空調安裝率100%,省、市優質園覆蓋率達95%以上。同時,圍繞“優質、均衡”兩個核心,狠抓教育資源挖潛擴容、教師隊伍增量培優、教育質量增效提質等重點工作,讓更多孩子“近”享優質教育資源。
分布在城市中的公園游園,則成為扮靚城市的“珍珠”。海州區通過實施以口袋公園和綠道為重點的園林綠化項目,由點及面,形成微型公園體系和綠道體系,為群眾打造多處可休憩、可健身的高品質綠色空間。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平方米,形成了“出門見綠、隨處見景”的綠色生態圈。
海州區還將以民生為“筆”,以實干著“墨”,用心、用情、用力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讓民生畫卷越繪越美。
通訊員 敢凡凡 邵沛源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