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的靖江造船業,經歷過改革開放的大潮,奮戰過數輪金融危機,始終勇立潮頭,高歌猛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向強的歷史性發展。如今的靖江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
江邊荒灘崛起造船基地
從江陰大橋南下,長江北岸,大橋兩側,標志著NTS等英文字母的大型龍門吊面朝大江,在靖江百里江岸一字排開。這些巍峨的龍門吊是長江的守望者,也是靖江造船業崛起的見證者。
從這些屹立江邊的守望者身下,每年都有近百艘身披紅甲的巨輪建造結束,昂起船頭或沖出船塢,或沖下船臺,嘩嘩下水,劃出漂亮的水花。
時間追溯到50多年前,這里仍然是一片荒涼的灘涂,空余蘆葦飄蕩。
靖江造船業起步于1971年。當年9月,在國家建立“海上鐵路”的號召下,原靖江縣交通局根據靖江水陸運輸事業的需要,從系統內9個單位抽調了49名同志,帶著10萬元資金,來到這8萬平方米的荒灘上,開始了拓荒之旅,起初命名為“交通機械修理廠”,主要是修造木船,后改名為“國營靖江造船廠”。
如果說造小木船是靖江造船業的起步,那么造萬噸輪則是靖江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九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靖江造船廠發展不斷加快,不少產品走出了國門。
但是,從1993年下半年起,船舶市場發生較大變化,駁船需求量減少,增本減利因素增加,到1994年底企業基本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在這危急關頭,剛剛走馬上任的企業負責人袁凱飛帶領班子果斷調整定位:瞄準1至5萬噸“大廠不愿造、小廠不能造”的市場間隙,“調整產品機構,承接萬噸巨輪”。
1997年7月18日,企業建造的首艘1.2萬噸運木散貨船“虹春”號成功下水,開創了地方船廠建造萬噸船的先河。這是一個值得載入靖江造船業史冊的日子。從此,靖江造船廠進入批量造大船的新階段。
從荒灘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靖江造船企業實現了一次次的飛躍,生產能力躍居全國造船第一方陣,奠定了全國地方船廠“領頭羊”的地位。新時代造船、新揚子造船等龍頭企業建造的巨輪從1萬噸到5萬噸、10萬噸,如今已經躍升到40萬噸。
△圖為靖江繁忙造船場景
“全球造船看中國,中國造船看靖江”。靖江市工信局數據表明,今年1~8月,我市實現造船完工量70艘688.4萬載重噸,同比上升5.2%;新接訂單136艘1662.8萬載重噸,同比上升41.4%;手持訂單346艘3818.2萬載重噸,同比上升38.5%。
船舶產業集群持續壯大
隨著江蘇省沿江開發戰略的縱深推進,靖江搶抓發展機遇,依托黃金岸線資源優勢,順勢而為打造船舶產業集群。
2005年,響應江蘇省委跨江聯動開發的號召,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跨江建設新廠,成立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這家巨無霸造船企業的入駐,迅速壯大了靖江造船產業的體量。
△圖為新揚子集裝箱船出江試航現場。
在打造產業集群的過程中,靖江造船企業各自發力,將優勢集中在不同領域,合力打響靖江造船的品牌。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以生產大中型散貨輪、油輪為主;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以制造集裝箱船為主;靖江南洋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則瞄準特種船型發力。
圍繞“構成要素齊全,產業規模領先,產業鏈條完整,產業分布集中”的船舶產業集群目標,靖江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形成了龍頭引領、產業配套的比較優勢。如今,全市有船舶修造(拆)企業16家,配套企業200余家,已經逐步構建了“兩船一鏈,全型號、多配套”的產業格局。
“兩船”指的是新時代造船和新揚子造船這兩家龍頭企業。“一鏈”指的是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我國大型船用錨鏈和海洋系泊鏈及附件生產和出口基地,年產能達30萬噸,船用錨鏈和系泊鏈占全球市場60%。“全型號”則是在主要船型方面,覆蓋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化學品船的所有船型。“多配套”指的是在船舶配套方面,有船用舵軸、電機等動力系統產品生產企業,以及錨鏈、泵閥、電纜、管道等一大批配套產品生產企業。本土化配套率超過40%。
“企業年加工量5萬噸左右,其中近一半原料是本地造船企業的廢料。”靖江市富源船舶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勁松介紹,企業利用船廠邊角料加工船用法蘭,不僅節約自身的生產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船企的生產成本,實現了雙贏。
錯位發展、強化配套、拉長鏈條,靖江船舶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大幅提升。2022年,靖江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成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未來,靖江將進一步提高船舶產業配套服務能力,通過健全本地配套網絡,加強與央企及大型船企合作,建立配套產品全球服務體系,推動造船產業向高端攀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技術船舶產業基地。
綠色智能船舶揚帆啟航
近年來,隨著全球航運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持續推進,造船市場“風口”轉向綠色船舶,LNG動力船舶成為國際船舶市場“寵兒”。靖江造船企業持續開展綠色能源船舶的研發和建造,LNG動力船舶正逐步成為“拳頭產品”。
△圖為新時代造船智能化分段生產車間
7月,新時代造船為船東EPS建造的210000噸雙燃料動力散貨船命名交付;8月,新揚子造船為船東新加坡X-PRESS FEEDERS公司建造的126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交付離廠;9月,新揚子造船為船東SEASPAN、ZIM公司建造的第十艘LNG雙燃料7000TEU集裝箱船開啟首航。接單、開工、總裝、出塢、試航、交付......今年以來,靖江造船業駛出一條向上增長曲線,含綠量、智能化不斷提升。
根據揚子江船業集團《2024年上半年度財務業績》報告,2024年上半年,揚子江船業實現新接訂單79艘、價值8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8億元),完成全年接單目標的188%,其中79%屬于清潔能源船型,包括12艘氣體運輸船、18艘LNG雙燃料船和17艘甲醇雙燃料船;新船交付量37艘,實現年度63艘船舶交付目標的59%。
強力接單的情況下,揚子江船業手持訂單量再創新高,達到224艘、價值20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47億元)。在手訂單船型結構豐富,其中集裝箱船89艘,散貨船47艘,各型氣體船24艘,油輪64艘,清潔能源船型占比約為總訂單量的70%。
新時代造船順應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的航運業發展趨勢,在清潔能源船舶領域率先布局,積極開展LNG雙燃料動力船舶和LNG燃料艙的生產、研發,成為國內第一家集LNG燃料艙研發、制造與實船運用一體化的船企。
與此同時,數字經濟浪潮下,新時代造船也正加快信息化造船、數字化造船、智能化造船,通過生產工藝的持續改進不斷縮短船舶總體及配套設備的設計和生產周期。
在新時代造船智能化分段制造車間,門式起重機、平直分段線、智能焊接等設備通過智能軟件高效協作,不僅平面分段制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用人成本也進一步降低,造船效率提高30%以上。企業未來還將通過構建“數字化船廠+智能化船舶海工設備”新型生產模式,全面提高船舶建造效率。
聚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靖江造船業正在以持續的技術創新,有力提升高端船型市場規模、產業配套能力、智能化綠色化建設水平。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承接17.5萬立方米超大型LNG船訂單的民營企業,揚子江船業在靖江投資建設揚子泓遠綠色高技術清潔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按照智能化、數字化的規劃理念,推行現代造船模式,建設現代智能工廠。新時代造船投資打造新能源船舶智造項目,建設智能化制造車間等廠房,同時對原有的涂裝房和智能化生產線進行改造。項目完工后,新時代造船將擁有4座干船塢,助推企業在未來綠色船舶制造領域搶占先機。
奮進現代化,闊步新征程。靖江將搶抓機遇,加快創新轉型,推進強鏈補鏈延鏈,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建設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基地,再造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