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南京專題調研城市更新工作和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要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新中國75年砥礪奮進,江蘇廣大老百姓早已解決了“住有所居”的問題。從有居到安居、宜居,一字之變背后,是江蘇精準發力、靶向破題、改革創新之變。
“宜居安居”的抽象概念映射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人能否擁有一張“舒服的床”、一間“溫暖的房”、一個“高品質的家”,這些正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題中應有之義。
要有一張“舒服的床”,能“躺下”厚重的歷史文脈。在南京,小西湖片區的城市更新故事很有代表性。作為南京市名城保護確定的28處歷史風貌區之一,改造前,小西湖居住著810戶3000多居民,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環境衰敗。2019年,小西湖片區啟動更新改造,近百個居民院落實施“微創手術”,保留原有建筑肌理與歷史信息等“基因”。小西湖老街坊許慶家改造后的房子,保留了他小時候種的一棵枇杷樹,這棵樹如今成了“街區網紅”。如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悠長的街巷、古樸的磚墻、雅致的院落。
要有一間“溫暖的房”,能“照見”更多城市老居民和新業態共同生長的腳步。在城市更新中,重在百姓參與。江蘇各地充分依靠群眾、動員群眾,以“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適度引入新業態,讓更多百姓需求得到回應,咖啡店、餐廳、昆蟲博物館等入駐了老街區、老小區……一個個原住民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的街區活力滿滿。比如,呼應群眾“開門見綠”的需求,各地建起了一批家門口的口袋公園,“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諸多成功案例背后,無不體現出城市更新的溫度和生長的力量。城市更新行動要進一步做得更好,就要打開更亮的“手電筒”,把很多的群眾需求、想法被一一“照見”,讓城市更新過程成為群眾有序參與城市治理的過程。讓一個個街區、小區變身成為有一定自我代謝能力、具有飽滿生命力的群眾宜居安居生活空間,讓一間間房變得可呼吸、夠溫暖。
要有一個“高品質的家”,能“點亮”更多城鄉居民多樣化住房需求。當前,江蘇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較大。而建筑業也是節能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涉及面廣、潛力巨大。為此,江蘇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廣泛應用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推廣新材料、新工藝,提升綠色建筑建設水平,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l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指導各地大力推進剛需型住房、改善型住宅建設,加快構建不同面積和價位的改善型住宅產品供應體系。戶戶有花園、家家有庭院……被稱為“空中庭院房”“空中城市森林花園”的第四代住宅,在我省多地落地開花。各地各相關部門進一步用足用好各項政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統籌需求調研、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高標準建設更多綠色、低碳、智能的“好房子”,就能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一張“舒服的床”、一間“溫暖的房”、一個“高品質的家”……城市更新,助推群眾美好生活不斷刷新。江蘇正傾力講述著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更新相得益彰的動人故事。
(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