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深刻折射出時代的脈動與未來的趨勢。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新江蘇傳媒聯合江蘇省統計局推出特別報道“數‘瞰’江蘇75載”,以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數據,勾勒江蘇75載發展之變。
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家鄉。坐落于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處在中國南北分界線上。淮安擁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被譽為“中國運河之都”。
新時代,淮安推進工業強市、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城鄉環境美麗宜居,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淮安新篇章。
“5015.06億元”
5015.06億元!這是2023年淮安地區生產總值交出的“成績單”。
1949年,淮安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僅1.63億元,1978年增加到12.09億元。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127.91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安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分別于2013年、2016年、2020年、2023年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連跨4個千億級臺階。2012年至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7.9%,其中2021至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7.1%,位居全省首位,分別快于全國、全省1.6個和1.4個百分點。
“淮安的經濟發展歷程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每個關鍵時間節點都反映了不同的發展動力和政策導向。”淮陰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嚴躍平說,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和區域發展協調是典型特征。
近年來,淮安逐步擺脫了傳統的重工業和低端制造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此同時,科技創新也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淮安加大對研發、技術創新和高端人才引進的投入,不斷提升全市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可以說,淮安從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城市,展現出強勁的經濟韌性和持續增長潛力。”嚴躍平說。
經濟生產總值的持續向好離不開重大項目的支撐。一直以來,淮安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的原則,近3年新落戶億元以上產業項目是“十三五”總量的2倍,2023年末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平均每周新簽約16個、新開工10個、新竣工8個,目前14個百億級工業項目在建、其中10個首期竣工,帶動規上工業投資連續3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上半年,淮安規上工業投資增長22.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均居全省第二。目前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占工業比重達78.1%、較“十三五”末提高23.1個百分點。
“31.9%”
從1949年,全市的工業門類僅有卷煙、紡織、酒飲料、發電等少數生活保障類行業,到如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31.9%,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60.1%,年均增長17.5%,淮安工業強市有力推進。
“淮安工業發展的顯著成就可以歸因于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包括政策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具體來說,淮安的工業發展得益于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強有力支持。”嚴躍平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淮安積極響應。通過制定一系列鼓勵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淮安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融資支持、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的便利條件。
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要素效率、促進協調創新的關鍵。近年來,淮安深度對接融入長三角產業集群分工和省“1650”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7+3”先進制造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智能裝備及新能源產業集群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阿特斯新能源等百億級“旗艦”項目;新材料產業集群成功招引中天精品鋼簾線、巨石玻纖、臺華新材料等百億級關鍵項目,其中中天精品鋼簾線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將創成全球首家金屬材料深加工“燈塔工廠”……深耕產業集群,淮安成果斐然。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新能源等3個主導產業入選全省新一輪重點打造的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承載區域,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5.7%;以天合光能第三代N型光伏電池生產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高科技企業快速度集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31.9%。
“科技創新是淮安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培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方面成效顯著,這些企業在各自細分領域具備強勁的競爭力,能助力于整個工業體系的轉型升級。”嚴躍平分析,淮安還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借助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了產業鏈的集聚與協同效應的形成。
“93.0%”
淮安被譽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內四河穿城、五湖鑲嵌,水域面積占1/4,森林和濕地面積均占1/5。優良的生態本底是淮安最寶貴的資源,也是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淮安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打造江蘇美麗中軸“綠心”,生態質量指數連續3年全省第一。當前,淮安的生態環境呈現出“三組新畫卷”:在精準治氣中迎來“天空藍”,在系統治水中迎來“河湖清”,在加快轉型中迎來“發展綠”。
2023年水環境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93.0%;PM2.5年均濃度36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81.3%;白馬湖濕地被推薦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在嚴躍平看來,淮安在打造“綠色高地”方面取得的成果離不開水環境治理的持續投入、提升和制度建設的完善。
“淮安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強化河流、湖泊和濕地的綜合治理,嚴格實施水污染控制措施。事實證明非常有效,而且我也親身見證了近五年來全市水質的明顯改善。”嚴躍平介紹,2024年淮安提出在未來三年內計劃投資82億元,全面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綜合治理,未來應該會有更為靚麗的答卷。
環境質量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淮安應繼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深化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體系,提升廢物處理技術水平。同時,繼續推進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重點在于濕地、河流、湖泊等生態系統的持續監測和科學管理。在綠色能源發展方面,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清潔能源如太陽能的比例,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讓低碳生活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許海燕/策劃 燕鈺 周永金/文 王天宇/設計 圖源:淮安統計、淮安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