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慧
金秋十月,“文旅融合”的實踐在全國各地收獲碩果。江蘇蘇州“文博”“園林”“古城”“古鎮”等成為旅游關鍵詞,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現象級”影響力的旅游品牌;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上演古今聯動;陜西驪山腳下大型戶外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掀起中外游客打卡熱潮。傳統文化收獲滿滿“流量”,但只有將“流量”變為“留量”,才能真正點亮“文旅融合”之路。
鎖定“內核”,保持文化自信是關鍵。文化孕育著民族的根與魂,守住文化自信是當下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也是高質量文化輸出的前提,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底氣。國慶節期間,中國各地舉辦燈會、文藝演出、非遺體驗等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了外國游客紛紛來中國感受風土人情。據統計,國慶假期入境游訂單數同比上漲60%,中國節日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在爆發式增長。這一現象背后是文化自信的支撐,折射出中國人民正以自信飽滿的精神狀態推廣著地域文化,昂首闊步邁向世界。
美化“包裝”,創新旅游規劃是動力?!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成為中華文化在與時俱進中持續煥發光彩的秘訣。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通過創新思維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掀起“故宮熱”;端午期間,武漢融合多種要素,推出“樂購武漢”消費系列、“活力武漢”體育系列和“漫游武漢”文旅系列三大板塊100項活動,將民俗文化與城市活動有機結合。深挖文化底蘊,創新文化精品和宣傳推廣方式,無疑能夠增強一個地方的吸引力,讓“詩”和“遠方”雙向奔赴,從而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注重“保鮮”,持續科技賦能是保證。借助于現代科技的沉浸式旅游體驗已經漸漸成為流行趨勢,通過科技賦能,人們可以全身心投入與文物、與歷史的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使文化體驗更具有豐富的層次性。無論是“天下第一塔”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在數字技術中的“復活”,還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數字化、可視化地呈現千年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數字化手段越來越成為人們走近文物、了解歷史的橋梁。我們需要繼續搭載科技的“火箭”,來一場自由穿梭于古今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