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研學正酣。泰州市姜堰區群源文化研學基地童聲飛揚,錦都幼兒園80多名師生走進這里,開啟了“重走長征路”研學之旅。一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閉門園”,如今,成為游客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泰州市姜堰區強化村企聯動,盤活閑置資產,發展研學經濟,打造了產業振興“新引擎”。
荒廢地長出“菇菇部落”
從感受稼穡艱辛到體驗菇菇之趣,深秋時節,三水街道小楊社區“菇菇部落”依然游客爆滿。
“菇菇部落”智慧方艙工作人員馬應珍介紹,這里種植了羊肚菌、猴頭菇、赤松茸等數十種菌菇,方艙可模擬菌菇生長環境,控溫控濕,展現菌菇的生長過程。
小楊社區黨委書記王政說,這里原是幾條廢棄河溝和荒地,2022年開始復墾整治,村集體投入200萬元、企業配套100萬元,村企共同打造“菇菇部落”項目,游客在科普、生產、制作、游玩四個區域,可以享受看菇、聽菇、玩菇、吃菇、購菇“一條龍”體驗。該項目還被評為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優秀基地。
今年,“菇菇部落”升級了菌棒制作區和田間課堂,優化科普研學、休閑觀光、農耕體驗等新功能,自2022年9月建成后,累計開展研學活動100多場次,接待學生2萬多人次。
奶牛場打造“探鮮奶吧”
“從這里可以看到奶牛場制奶全過程,甚至聞到奶味清香?!?0月24日,在姜堰區大倫鎮土山村奶牛場內,土山村村委會副主任施冬梅介紹奶牛場研學基地改造情況。
今年7月,土山村以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創建工作為依托,與企業合資投入8萬元,盤活該企業二樓閑置資源,打造“探鮮奶吧”,劃分展示區、科普區、互動區和休閑區,開展科普宣傳、鮮奶品嘗、兒童DIY制作等項目,設有4個打卡點,結合奶牛生活習性、牛奶產出過程、鄉野田園特色,打造漫畫式、沉浸式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探究牛奶“鮮”之奧秘。建成后,以預約模式面向青少年開展親子游、研學活動,日接待能力可達500余人。
企業負責人林春感慨地說:“以前整個二樓區域都是閑置的,多虧了村里幫忙設計打造,研學項目11月將正式運營,‘牧業+文化+旅游’的農文旅產業很有前景!”
舊農莊變身“拓展營”
“走,去祥泰宋朝夜市逛吃”“到群源,赴一場秋釀桂事”,10月17日,溱湖大道西側的祥泰家庭共同成長基地、群源文化研學基地同時向游客發出邀約,這是溱潼鎮馮莊村開展“村企聯動、研學共建”的成功范例。
溱潼鎮黨委委員、馮莊村黨總支書記吳亞東介紹,2019年,溱湖大道沿線12家餐飲農莊因整治停業,馮莊村近千畝土地及設施設備閑置,影響了土地發包收入,成為村級管理的風險隱患。
從2022年起,馮莊村因企施策盤活閑置資產,將園區龍蝦館改建成漁事文化展示中心,建成了漁業產業園研學基地,新增“趣味釣蝦”“觀蟹日志”兩個項目,目前已接待游客5000多人,收益10萬元。
去年,馮莊村招引新合伙人加盟,村集體以35畝土地入股,原經營者以資產入股,新合伙人以資金入股,盤活了原風云農莊閑置資產,共同建成祥泰家庭共同成長基地。基地以孩子為中心,依托“家庭教育、科學實驗、勞動實踐、素養提升”四大板塊、17個專題、100余類活動,為親子高質量陪伴提供雙重體驗,并帶動了10多名村民就業。
拓展讓群源文化研學基地火爆出圈,也盤活了原慧園農莊67畝閑置資產,把“村企聯動、多方共建”作為改造提升的路徑,基地承接校外實踐、夏(冬)令營、親子活動和企業團建、戶外拓展等活動。預計,今年村集體可從兩基地獲益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