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山會海”泛濫、“打卡”“考核”一大堆、“痕跡管理”較重等問題,基層同志感到壓力大的又一原因,是基層“權小責大”“人少事多”,處于“小馬拉大車”的狀態,似乎工作總干不完。
要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首先是要把“車”變小變輕,為基層明確權責,把基層要完成的職責事項搞清楚。與此同時,要大力整治文山會海、規范考核督查、糾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杜絕“材料生花”“數字政績”等現象,讓基層干部回歸主責主業,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干事創業、為民服務。
其次是要給“馬”賦能。“馬”能不能拉動“車”,不在于“馬”的數量,而在于“馬”的質量。如果“食不飽,力不足”,即便是千里馬也會“才美不外見”。只有把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手腳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并且不斷加強知識技能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才能把“小馬”變成“快馬”,從而加大“馬”力、提升“拉”力。
當然,改變“小馬拉大車”也不能讓“車”空駛,更不能讓“馬”脫韁。關鍵是要堅持責、權、利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匹配到位,給好“馬”配上合適的“鞍韉”“轡頭”和“長鞭”,只有這樣才能“車馬協同”,從而快馬加鞭,輕車熟路,快步向前。
基層常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把錘、下面一顆釘”來形容自己的工作場景,足見責任之大、任務之巨。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要讓基層的“馬”拉動事業的“車”,就要讓“大車”減負、給“小馬”賦能,保證“車馬協同”,“負擔”輕了,“動力”足了,“步子”才會快。這就要求,推動更多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讓基層擺脫“小馬拉大車”的困境,真正從“千條線”“千把錘”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時間精力來抓發展、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