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波光粼粼,江豚頂著黑黝黝的圓腦袋,偶爾出來換個氣。秋冬季是最佳觀豚季,邂逅長江南京段“微笑天使”的好機會來了!
江豚是長江生態的風向標物種,其生活圈是長江大保護的極好觀察視角。“野生江豚出現的時間、地點都不確定,每次不期而遇都是驚喜無限。”生態攝影愛好者、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志愿者魏長健說,10余年前,見到江豚一度成為奢望;如今,不僅秋冬,一年四季都會邂逅江豚,南京長江段江豚幾乎天天見。
家門口可“追豚”,觀測點密布長江邊
親見“母子豚”一同躍出江面那一刻,大學生志愿監測員路詩韻為之一振:“它們輕輕一躍,好像觸到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就是長江大保護的一個小小具象吧!”
11月16日,作為南京江豚保護月的項目之一,“同步觀測,全民尋豚”活動在長江南京段12個點位同步進行,吸引200多名志愿監測員參與。
12個觀測點密布于長江兩側,西起江寧區的長江入蘇第一洲新濟洲,東至棲霞區的龍潭濱江,途經建鄴區江心洲、魚嘴濕地公園,鼓樓區歡樂舞臺、長江微笑驛站,江北新區聞濤廣場等地。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介紹,這是南京第3年舉行全民尋豚活動,觀賞到江豚的頻次、地點逐年增加。此次新增設的龍潭濱江觀測點記錄到江豚六七頭次,說明長江南京段江豚活躍地點在擴散。
站在南京鼓樓濱江,眺望對岸江中潛洲,邂逅江豚的概率較高——這個江段穩定生活著20多頭江豚。幾乎每天都有人到此,拿著“長槍短炮”專業攝影器材拍攝。
南京有220余名攝影“大拿”擔任江豚觀察志愿者,其中包括高校攝影專業老師、媒體從業者、江豚研究者等,他們鏡頭里的江豚畫面越來越豐富。
“初冬,這3只小江豚常常聚在一起,非常活躍,不遠處還有3只成年江豚。玩累了,小江豚分頭回去貼著媽媽吮吸母乳,看起來與人類‘遛娃’沒什么差別?!苯衲?月至11月,南京下關火車主題園江邊,魏長健孜孜不倦觀察3只小江豚的成長過程,江豚幼崽數量之眾、距離人類之近,為以往少有。
2014年,長江中下游第8個就地保護豚類自然保護區——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氨Wo江豚,南京‘天地水’齊發力?!痹摫Wo區主要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國內首創應用“水上—水下—岸線”監測體系,健全完善首個長江干流江豚原地應急救護體系,實現重點水域江豚的有效救護與精準監測。
如今,保護區江豚監測救護用上智慧化手段——2019年開始研發的“5G無人機+聲吶聯動”智慧監測管理體系。聲吶監測設備日均獲取江豚聲吶信號千余次、無人機自動巡護日均監測江豚30余頭次、岸線日均監測江豚35頭次左右……該體系基于江豚聲吶信號偵測,結合專業無人機自動巡航,及時獲取江豚影像,輔助準確識別江豚數量和位置,更快完成危險預警。
有了人類的精心守護,江豚家庭日漸興旺。南通五山地區江水中,“母子豚”、“闔家歡”、江豚群頻現;長江揚州段,江豚數量從2017年的30頭增至目前的35至40頭;鎮江市丹徒區高橋鎮西江邊,11月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江豚拜浪歡,候鳥翩躚飛。
三年“抱”兩崽,江豚一家歡
南京鼓樓濱江,大中小3頭江豚并肩暢游江水中。體型最大的江豚體長約1.7米,最小的江豚身形細長,體長不足大江豚的三分之一,不時緊貼著大江豚。從鏡頭里可以看到,這是小江豚在吃奶。
“我連續1個多月觀察它們一家。今年6月,最小的江豚出生,大一點的江豚前年出生,大約兩歲了,體型最大的是它們的媽媽?!蔽洪L健手不離長焦鏡頭快門。過去三四年,一有時間他就蹲守江邊,一年中少說有約300天用于“追豚”。
江豚妊娠期一般是11至12個月,且一胎只有一個寶寶。小江豚出生后,半年內主要靠母乳喂養,半年后會跟隨母親學習捕食。一般來說,幼體江豚和母親生活兩三年甚至更久。
“江豚正常情況下3年能生兩胎,所以理論上一個媽媽帶兩個幼崽是可能的,但這需要比較理想的繁殖條件和良好的環境作支撐?!蹦暇煼洞髮W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說,江豚能否成功受孕、幼崽能否存活,受到環境質量的好壞、種群內是否有適齡配偶、人類是否有干擾等多種因素影響。
“江豚媽媽3年‘抱’兩崽,說明它對家園很滿意?!蔽洪L健一臉寵溺地看著鏡頭中的江豚一家。最小的江豚最活躍,噴水、旋轉跳躍出水面更頻繁。
剛出生的小江豚,潛水時間僅約20秒。到11月底,這頭約5個月大的小江豚肺功能逐步發育,最長潛水時間可達90秒,能基本與媽媽同步跳躍。到12月底,這頭小江豚該會斷奶,習得獨自捕魚、躲避障礙等技能了。
這幅“江豚一家歡”的畫面將越來越常見。2024年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動態調查情況顯示,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共觀測到江豚336頭次,評估種群數量約65頭,數量較2022年本底資源調查結果的62頭增長4.8%。調查還觀測到母子豚9次,說明保護區江豚種群發展潛力良好。此次調查范圍覆蓋保護區全域及附近水域(含洲灘),保護區岸線長度約占長江南京段的六分之一,全長44.8公里。
保護區內,尤以緊鄰長江原生態沙洲梅子洲和潛洲交界處的鼓樓濱江江豚數量居多。這里是長江段魚類重要越冬場和索餌場,能給江豚等野生動物提供充足食物。哺乳期的江豚媽媽每天需要至少6斤食物,鼓樓濱江成為江豚育崽的理想棲居地。
候鳥翩躚至,“搭伙”江豚江渚上
“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清朝詩人薛時雨在《臨江仙》中寫道。
江豚在長江中跳躍捕食,“沙鳥”鸕鶿在一旁悠然自得地捕魚——秋冬季的南京濱江,“江豚+鸕鶿”這對捕魚“搭子”攜手過上幸福生活。
最近,大量鸕鶿從北方遷飛至南京過冬,江岸邊最多棲息著兩三百只鸕鶿。站在岸邊的市民感慨:“這么多鸕鶿,早些年很難見到?!?/p>
江豚的“飯搭子”還有黑鳶、白鷺、金腰燕等鳥類。其中,要數黑鳶與江豚“約飯”頻次高。黑鳶不似鸕鶿、白鷺,捕魚時不能入水,只能獵捕水面上的魚類,更依賴江豚捕魚。水中,江豚追擊魚群,驅逐魚接近水面;空中,黑鳶一個俯沖,鷹爪緊握住獵物。
“獵手”上下夾擊,魚群慌不擇路。江豚學習能力很強,智力水平大致相當于人類3至5歲幼童,知道怎么捕魚更省力。它們甚至學會跟在巡航船后面,追逐浪花,捕捉被船只擾亂的魚群。
魏長健向記者分享拍攝江豚小技巧:清晨至中午之前、下午臨近傍晚時分,漫步江邊,拍攝到江豚的概率更大。在這些時間段里,循著空中翱翔的鳥類、江中跳出水面的小魚、江中巡航而過的船只,拍到心儀的“江豚大片”可能性更高。
長江南京段江豚捕魚“搭子”種類多、數量繁,得益于“食堂”辦得好。清退租賃企業、拆除廠房、退二進三……目前,南京長江生態岸線比例已超八成。2016年以來,南京累計修復各類濕地2.2萬多畝,其中沿江濕地占一半、達1.1萬多畝。近年來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顯示,南京已累計記錄到3672個物種,其中記錄鳥類334種,比2016年的歷史記錄多46種。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第4年,8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3年)》顯示,2023年長江流域監測到土著魚類227種,比2022年增加34種。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凱看來,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從捕魚“搭子”中,能一窺南京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正在不斷提升。
記者隨筆:有溫度的城市永葆敬畏心
對生態環境質量、對古建筑古城墻、對關乎人民幸福生活之事……南京永葆敬畏之心。3100多年建城史里,南京人一直與江豚為“友鄰”。這座有溫度的城市,一直用自己的努力,為長江物種留存空間。
敬畏自然,體現在“有溫度工程”的設計方案上。2019年南京修改錦文路過江通道方案,讓橋梁避開江豚保護核心區,并取消江中橋塔,少建一個橋墩,盡可能少侵入江豚家園。南京的建寧西路過江通道、長江五橋、地鐵四號線北延等多個過江通道建設項目,也都進行過對江豚保護區的影響論證,更好地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敬畏自然,也體現在954.7萬南京常住人口身上。今年秋冬,記者數次走進南京鼓樓濱江,見到的都是關注江豚生存狀況的居民,未見與江豚等野生動物奪食的釣魚人,甚至也未見用攝影攝像類無人機追拍江豚的所謂生態攝影愛好者。一問方知,原來拍攝用無人機會嚴重干擾江豚生活,尤其可能令聲吶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的小江豚失去方向感,這樣的科普知識已廣為人知。
敬畏自然,更體現在江蘇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齊頭并進,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好綠水青山。江蘇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中最小,環境質量受外源影響較大,因此這份“江豚天天見”的與“鄰”友善成績單,更加彌足珍貴。這份成績的受益者不僅是江豚等野生動物,也是人類本身,因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誰又能拒絕得了一個臨江親江、可賞江豚的宜居城鄉環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