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城如其名。這座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首府城市,山水相依、草原遼闊,天藍景美、綠色繞城,是我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一顆明珠。今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高于自治區、全國平均增速。
2023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呼和浩特中環產業園考察時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呼和浩特如何走綠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10月上旬記者實地調研,感知青城逐“綠”的脈動。
呼和浩特風光 王劭凱 攝
綠色能源推動產業發展
位于賽罕區的中環產業園,是黨的二十大以來總書記考察的第一家位于西部地區的科技產業園區。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光伏級硅材料生產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領先的鋰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在內蒙古鑫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散發金屬光澤的電子級多晶硅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電子級多晶硅的生產,是一件非常‘純粹’的事情。我們把99%的工業級冶金硅,提純至‘12個9’,也就是達到99.9999999999%的純度。”公司技術總監吳鵬很自豪,“我們的電子級多晶硅年產1萬噸,產能中國第一、全球前三。”
電子級多晶硅
電子級多晶硅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經歷制成單晶硅、硅片等工序后,最終生產出各類芯片,完成從“一粒硅到一顆芯”的蝶變。小到手機、大到汽車,都少不了電子級多晶硅這個“基石”。將電子級多晶硅提純到“極致”,解決產業鏈前端“卡脖子”難題責任重大,鑫華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2009年起步的中環產業園,已完成多期項目建設,累計投資超過532億元。在呼和浩特,中環產業園以及華耀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硅材料從原料端向下游延伸,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中環產業園夜景
呼和浩特市發展改革委介紹,該市積極培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清潔能源、新材料和裝備制造業、現代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去年,六大產業集群共完成產值2430億元,同比增長11%,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90%。
在新材料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方面,該市重點推動光伏級、電子級硅產業鏈“雙聯”驅動發展,今年共推進94個項目,總投資1831.68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370.2億元。
產業聚鏈成群,離不開綠色能源的支撐、推動,也促進了綠色能源的消納。呼和浩特市發展改革委主任伊德爾介紹,內蒙古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具有綠色能源優勢。呼和浩特加強電源側、電網側和負荷側“三側互動”,可以提供“綠電、便宜電、穩定電”。今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文,同意呼和浩特實施“綠電消納示范基地”項目。該市已規劃800萬千瓦風光新能源項目,配套相應的電網、儲能設施,為新落地產業項目供給充足、穩定的綠色電力,實現新增用電負荷的“綠電替代”。預計2025年,呼和浩特全市新能源裝機將突破1000萬千瓦,構建起4000萬千瓦的綠色電力消納示范基地。“我們強調綠色電力的廣泛應用,希望整個城市朝著使用綠色電力的方向發展。”伊德爾說。
綠色算力服務全國各地
呼和浩特在北緯40°到42°之間,氣候涼爽,有利于數據中心的自然散熱,可大量節約用電成本。氣候條件與綠色能源優勢疊加,讓呼和浩特將算力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內蒙古中科超算科技有限公司的機房內藍光閃爍,幾千臺服務器高速運轉。該公司運行的一期項目“內蒙古超級大腦”,部署300多個機柜,上線3000多臺設備,已為國內科研院所的3600多個科研任務提供超算服務。該公司項目商務經理李妍介紹,二期項目“九州智算中心”已啟動建設,計劃部署超過2萬P的智能算力,服務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
數據中心機房
和林格爾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曹占偉介紹,2017年和林格爾新區成立后,就把算力設施建設當作發展重點。2022年,我國“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全國規劃建設10個數據中心集群,和林格爾集群是其中之一。作為該集群的核心區,和林格爾新區把握機遇,算力產業跑出加速度。
和林格爾新區先后引進國家部委、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互聯網頭部企業等單位的35個數據中心項目,與國內25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建立直達鏈路。5毫秒、15毫秒、20毫秒,是數據從和林格爾新區傳輸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所需時間。5毫秒可滿足京津冀的實時性算力需求。記者發稿前獲悉,截至10月底,和林格爾新區服務器裝機能力超過150萬臺,算力總規模3.17萬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高達94%。值得一提的是,數據中心用電中,綠電占比達83%。
和林格爾新區
強大的算力底座,不僅為國內其他地區提供綠色算力,也推動當地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和林格爾新區打造數據產業、模型訓練推理、運營運維、信創適配和算力應用“五大基地”,現有30多家數據加工處理企業、“華為北方基地”等大項目,還有一批通用大模型落地訓練。
隨著算力產業發展,數據交易也在起步。今年6月,內蒙古數據交易中心在新區啟動運營。記者現場采訪時,該中心副總經理樊宇雄介紹,中心匯聚240多家數商,整理240多款數據產品,涉及能源、農業、乳業等領域的細分場景。到11月底,數商增至280家,數據產品增至328款。
目前,呼和浩特形成了以數據中心為基礎、云計算為支撐、綠色算力為方向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新格局。6月,在2024中國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上,該市被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授予“中國云谷”稱號。呼和浩特并未就此滿足,而是立志“打造最強綠色算力供給者”,從“中國云谷”邁向“世界算谷”。
綠色草原孕育優勢產業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川萬畝草原生長出享譽全國的“奶罐子”。呼和浩特孕育了兩個穩居全球乳業前十的企業——伊利、蒙牛。
乳業,“老牌”傳統產業,如何運用新興技術提質升級?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住著近萬頭奶牛。推料機器人、飼喂機器人、清糞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各司其職;物聯網技術加持下,牛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精確可控;智慧牧場系統可實時掌握奶牛的產奶量、采食量、運動量等情況。隔著透明玻璃,記者看到,轉盤式擠奶設備上,80頭奶牛各就各位,全智能擠奶機器人高效運轉,完成一輪擠奶僅需8分鐘。鮮奶被迅速冷卻到2℃—4℃,再注入恒溫倉、奶罐車,兩小時內就能到達加工廠。
伊利乳業包裝車間
在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鮮奶經過分離、均質、超高溫滅菌等處理后,通過密封管路輸送至灌裝車間,灌入容器后被輸送至包裝車間。包裝車間流水線上,牛奶盒如瀑布般快速“流動”,機械臂有條不紊地搬運、碼垛。這里日處理鮮奶能力達6500噸,引進全球領先的“利樂包”超高速灌裝機,灌裝速度達到每秒11包。技術、工藝不斷升級,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員使用,也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僅取消“預巴氏”環節,每天節省能耗就相當于930個四口之家每天的用電量。
在呼和浩特,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去年年底開始實體化運營。該中心鏈接10名院士、100多名高級行業專家等資源,堪稱中國乳業“最強大腦”。聚焦奶牛育種、功能原料開發、乳品工藝與裝備、乳品安全與品質等主題,中心目前開展238個科研項目。
金宇生物疫苗生產車間
生物醫藥也是呼和浩特的傳統優勢產業。生物醫藥集群以生物疫苗、生物發酵與制藥、中醫藥(蒙醫藥)等細分領域為主要方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鏈主企業”金宇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興建的產業園內,設有3個國家級實驗室、6個研發平臺以及全球首家動物疫苗智能制造工廠。
金宇生物研發經理張貴剛告訴記者,動物疫苗研發已步入第三代,即mRNA疫苗研發。與傳統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僅主要成分有變化,還在研發中應用了AI大數據模型設計,具有廣譜性,且抗病效果更好。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前行。擁有金宇生物、必威安泰、金河佑本、華希生物等4家動物疫苗生產企業的呼和浩特,已成為全國動物疫苗重要生產基地。
記者手記 >>>
聽懂“只要兩小時”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歌》中的敕勒川草原,就在呼和浩特。
聽呼和浩特的同志介紹,敕勒川草原曾遭到破壞,當地蒙草集團借助科技力量進行修復,讓萬畝草原綠色重現。
這些年,變化喜人的還有城市的經濟圖景。立足資源稟賦,堅持綠色發展,呼和浩特全力培育六大產業集群,優化了經濟結構,扭轉了首府“二產不強”的局面。如今,這里既有全球叫得響的乳業、全國出名的算力,也有商業航天等在內蒙古自治區領頭的產業。
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區位”二字。呼和浩特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的重要樞紐,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也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多位采訪對象在不同場合說到的“高鐵到北京,只要兩小時”,讓呼和浩特的區位真切可感。
區位優勢要轉化為發展優勢。呼和浩特既主動融入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啟動“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為本地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采訪了呼和浩特追“新”逐“綠”之舉,記者也聽懂了“只要兩小時”里的發展信心與決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冠英 楊易臻/文 鄧宇軒/攝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