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丁恒情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并對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年終歲尾,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工作,把脈當前經濟形勢,定調來年發展大計,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工作方法。此次政治局會議對2024年經濟形勢給出權威判斷,認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與此同時,對于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政治局會議延續了多年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并提出“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釋放了“更加積極有為”的鮮明信號。不難預見,針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組合拳”,將有助于進一步堅定各方發展信心,讓“穩”的基礎更扎實,讓“進”的動能更充沛,鞏固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善用政策工具,要注重靠前發力。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既是基于此前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更是基于國內外形勢作出的科學部署。近期,圍繞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一攬子財政貨幣政策密集出臺,力道足、靶向準,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國內需求”“穩住樓市股市”……針對明年較為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宏觀政策的前瞻性,更好引導和提振預期。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政策“工具箱”一定要開得更大一些,讓“加法”更加有力,讓“減法”更為及時,以穩定、可靠、給力的政策措施,有效對沖內外部環境的沖擊,為經濟發展積蓄“進”的力量。
善用政策工具,要注重精準發力。細覽今年以來一攬子政策措施不難發現:宏觀政策更加強化精準“滴灌”,推動更多資金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利用專項債等支持盤活存量閑置土地、支持收購存量房,到扶“微”助“小”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再到多次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正是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政策手段齊發力,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穩住了市場主體、穩定了預期,成為中國經濟在風雨洗禮中的堅實支撐和堅強底氣。打好政策“組合拳”,一定要堅持精準直達的要求,立足實際進行精細化配套、精準化落實,把政策紅利直接送到企業手中,最大程度減少政策執行中的“梗阻”,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
善用政策工具,要注重協同發力。穩住經濟大盤,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用好政策。當前,外部環境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正處在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結構性問題、周期性矛盾交織疊加。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貨幣政策加大調控強度,存量政策銜接增量政策接續發力,非經濟性政策和經濟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守好實體經濟根基,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提供有力支撐。這啟示我們,宏觀政策要形成合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有效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讓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科技、生態等政策協同并進,推動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唯有如此,才能譜好“協奏曲”,努力發揮出“1+1﹥2”的綜合效應。
善謀者行遠,實干者乃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當前,實現今年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必須付出更大更艱苦的努力。面向未來,打好政策“組合拳”,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就能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發展態勢向好向上、結構向優向強。(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