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百年變局、應對國際風云變幻,十年來,江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切實擔負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重大責任,推動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6.48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2.82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各省、自治區之首,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經濟總量過萬億元城市達5座。
今天的江蘇,深扎實體之根、勇摘創新之冠,產業科技加速融、新舊動能接續轉,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經濟強”的基礎更厚實,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閃亮,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步伐更堅實。
蘇州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
“經濟強”,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江蘇時為我們擘畫的“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的首位標識,也是賦予江蘇的重要擔當。
強者,勇于探路。立足百年變局、應對國際風云變幻,江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切實擔負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重大責任,接續奮斗、砥礪奮進。
強者,使命必達。今天的江蘇,深扎實體之根、勇摘創新之冠,產業科技加速融、新舊動能接續轉,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經濟強”的基礎更厚實,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閃亮,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步伐更堅實。
錘煉“本領”,實體支撐更有力
【切片】 上個月,工信部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出爐,江蘇牽頭和參與的蘇州高端科技儀器集群、鹽常宿淮光伏集群、蘇南特鋼材料集群、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入選“國家隊”,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總數全國第一。近年來,江蘇舉全省之力,打造了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集群,在多條細分賽道“持續領跑”。
【掃描】 實體經濟是江蘇的“看家本領”。10年來,我省經濟保持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態勢的關鍵,在于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
制造,是實體經濟的核心。經過四輪競賽,在80個國家級集群中占據近1/5、全省13個設區市“國家隊”全覆蓋,正是江蘇制造這些年尋求轉型、突破“桎梏”、由大變強的力證。
產業發展不能做“無根之木”。早在2018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明確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打造“產業航母”;2020年,《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提出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2023年6月,江蘇省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部署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1650”產業體系建設。
10年間,江蘇扎實錘煉“看家本領”,夯實發展根基,勇挑經濟大梁——
向高攀,既造產業“大塊頭”,也育行業“小巨人”,我省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215家,數量全國居首,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向新行,推動“智改數轉網聯”,激活發展的“關鍵增量”,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全國第一……
傳統產業深度轉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未來產業持續培育……全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體系的江蘇,正以新質生產力激發全新動能。
以“新”領航,創新驅動更強勁
【切片】 在連云港黃海岸線,能看到一座座圓柱形“核島”和蜿蜒的管道,大國重器——田灣核電基地坐落于此。這座全球在運和在建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不久前剛剛投產,作為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和氣一號”每小時可產出600噸工業蒸汽。這些蒸汽隨即被輸送到20多公里外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驅動那里的工業馬達。
【掃描】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上。全球最大塔機XGT23000-760S在徐州交付、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打樁船油缸于常州下線……10年間,一件件大國重器在江蘇接連誕生,多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更加強勁。
從依賴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如今更大力度推動原始創新、自主創新,10年來,江蘇的科技創新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從建設“科技大省”,到建設“科技強省”,再到建設“高水平科技強省”,江蘇以“新”領航,不斷跨越。
剛剛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中,江蘇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二。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江蘇有39項通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總數居全國第二;在今年舉辦的全省科技大會上,我省265項科技成果獲得殊榮……這些,都標注了江蘇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高度。
站上新起點,江蘇怎樣書寫創新發展新篇章?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錨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強省奮斗目標,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主抓手,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賦能、成果轉化等全要素貫通式生態型創新體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內“改”外“拓”,改革開放更深入
【切片】 冬日里,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個落地的國際經貿合作實體項目,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里依舊忙碌。12月5日,一個個裝載著汽車配件、生活用品等貨物的集裝箱被吊裝上班列,即將從基地出發,沿著新亞歐大陸橋奔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據南京海關統計,1—11月,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累計開行運量6.95萬標箱,同比增長12.6%。
【掃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江蘇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幾乎每次都必談改革。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又對江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重大要求。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江蘇人將“敏銳”與“敢為”刻進基因里。如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春風又至,江蘇再次迎風挺進,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為高質量發展蓄積“強動力”——
今年5月,全國首個國家級區塊鏈數字提單系統在蘇州自貿試驗區運行。成立5年來,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已形成近4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2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開放——大力“引進來”,2014年至2024年10月,我省實際使用外資2598.4億美元,其中,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067.7億美元。快步“走出去”,今年1—10月,南京海關共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10.18萬份,出口貨值285.19億元,居全國首位。擴大“朋友圈”,截至目前,江蘇共與全球64個國家締結352對國際友好省州和城市,總量穩居全國第一。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是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明確要求。”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劍指未來,我省堅持制度型開放與深化體制改革雙向互促,逐浪對外開放新“藍海”。
美美與共,區域發展更均衡
【切片】 日前,“世界第一跨”迎來新節點——隨著最后一塊重達260噸的鋼塔穩穩吊起、放落塔柱頂端,張靖皋長江大橋南引橋樁基施工完成,如同傲立江畔的巨人。一座座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創新橋”架起、一條條突破地層難關的過江隧道貫通……截至2023年,江蘇過江通道數量達到18座。眼下,還有10座過江通道同時在建,至“十四五”末,我省將基本實現隔江縣市間均有過江通道。
【掃描】 2020年7月,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一周后,大橋日均汽車流量達3.4萬輛;2022年12月,南京燕子磯長江隧道開通,首個工作日的通行量超4萬輛。
通錫高速和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 許叢軍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長江是沿江城市發展的“黃金帶”,但10年前,它卻是南北之間的“阻隔帶”。從“大江兩岸”到“大橋兩端”,過江難題逐步緩解,長江兩岸“同框”漸“同行”;從“擁江發展”走向“跨江融合”,400公里長江江蘇段見證著長江兩岸的飛躍融合。
融合的不只南與北,還有城與鄉。這些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收入比連續12年縮小,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放眼更大區域,交通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讓長三角越走越“親”。如今,通過滬蘇通、寧啟鐵路架起的快速通道,上海虹橋至泰州、揚州最快運行時間分別減至1小時48分鐘、2小時22分鐘。
“高鐵的開通,必然會為沿線企業帶來交通紅利。外地人會更愿意過來,我們的貨物也更容易出去。”展望“一體化”的前景,張家港市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宇飛滿懷憧憬。一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未來,值得所有人期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張宣 王夢然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