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充電樁芯片第一股”東微半導體,“科創板車規芯片第一股”納芯微,“國產交換芯片第一股”盛科通信,“港股自動駕駛第一股”知行科技……51.85平方公里的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坐落著43家上市企業。除掉10平方公里的獨墅湖水面,算下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就有一家上市企業,而且很多上市企業科創基因特質突出。 如此高的“上市密度”和“科創濃度”,令人矚目。
“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是“創新江蘇”動能澎湃的生動縮影。截至今年7月,江蘇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總市值超6300億元。上月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排名較上年躍升一位,居全國第二。當前,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樞紐作用也越發凸顯。“硬科技”企業擁抱資本市場,浩浩蕩蕩的“上市大軍”背后,不難看到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崛起的軌跡。
經濟學上有集聚效應——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空間集中,會產生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從而增強群體競爭優勢。“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充分驗證了這一效應。上市公司的集聚,可以有效將地方資源要素與企業技術優勢相結合,同時借助資本市場的高效融資功能,吸引更多優質產業進入。擴展到整個創新生態,同樣如此。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說過,創新發生所需要的條件關鍵是兩個詞:“密度”和“濃度”。創新生態的核心不是某個單一元素,而是元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創新元素越聚集,“密度”越大,越能激發創新的可能。從美國“硅谷”到北京中關村,從上海張江到深圳南山,莫不如是。
集聚何以發生?濃度怎樣增強?從根本上來說,要做“難且正確的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產業成長的持續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且技術的擴散、成果的市場應用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所以一方面,它們是投資機構趨之若鶩的“香餑餑”;另一方面,也是面臨較高市場風險的“燙手山芋”。基于這樣的行業特性,“不催產、不催熟”,保持戰略定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蘇州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優化培育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全過程呵護上市公司成長之路。當“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與體制機制形成“化學反應”后,“創新濃度”必將不斷提升,進一步增強產業集聚地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上市公司的“集聚”,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打造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當下,各地不遺余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集群,引導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產業集群聚集。南京扎實推進產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蘇州全面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能級,常州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徐州做強工程機械“一號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一個個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不斷“立”起來。近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江蘇牽頭和參與的4個集群入選。至此,江蘇入選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總數居全國第一。多重壓力下的一個個“集聚”,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穩扎穩打、朝氣蓬勃的江蘇,也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