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公示,南京兩名先進典型榜上有名;
12月4日,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結果公示,南京原創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入選;
……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弦歌浩蕩。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緊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如今,“身邊好人”層出不窮,道德的力量正源源不斷滋養出文明的底蘊;一部又一部高質量文藝作品和文化服務項目接連推出,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蓬勃發展的志愿服務展現出博愛之都的大愛情懷和文化素養,“社會文明程度高”已成為南京城的一張新名片。
滾滾長江奔流不息,繁盛出金陵的千年文明,驚濤拍岸間,激蕩出蓬勃昂揚的文化自信,一幅壯麗美好的新時代“文明勝景圖”正徐徐展開。
讓道德引領文明,用榜樣彰顯力量
“這就是蓋院士,眼中有高峰,凡事敢為先”
“ 這就是蓋老師,俯首甘為梯,托舉后來人”
……
近日,一部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為主人公的話劇《爺爺的“愛豆”》在南京農業大學上演。從事大豆遺傳育種研究工作六十余載,蓋鈞鎰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小小的大豆,只為讓中國人離大豆自產自足越來越近,他也因此成為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演出結束后,臺下掌聲如雷,“蓋教授的事跡讓人感動,更催人奮進。”一名觀演的大四學生感慨道。
《爺爺的‘愛豆’》演出現場
以話劇展示先進典型風采,是南京讓典型事跡走進群眾心中的有力嘗試。近年來,南京廣泛開展“文明種子孵化行動”,綜合運用故事匯巡演、公益廣告、專題展覽、文藝作品演出等方式,發揮先進模范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
厚植美德沃土,激活向善“道德基因”,才能迸發出強大力量。在江寧區,“中國好人”李先南36年如一日照顧犧牲戰友雙親的感人事跡被改編成音詩畫《諾言在肩》,百家湖1912“寧電愛立方”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還同步建設李先南“中國好人工作室”,構建“工作室+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廣泛招募社會志愿者,常態化開展關愛退伍軍人、愛心助老、扶殘助幼等服務。此外,還有以“中國好人”陳燕為主的故事講述《給你聽不見的愛》和手語誦詩《沁園春·長沙》、以“中國好人”沈桂華為原型的曲藝講述《你是我的眼》等文藝作品在社會廣泛巡演;成立“文明種子宣講團”,邀請先進模范赴大中小學、基層社區、行業單位,機關單位,開展道德楷模公開課,開展事跡巡講……
榜樣是時代的最美使者,是社會的精神坐標。在“好人”與百姓的互動中,公民道德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碰撞出敬業奉獻的氣質、舍己救人的精神、助人為樂的情懷、孝老愛親的氛圍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座城。“榜樣力量”正絡繹不絕轉變為自身實踐,“好人群像”源源不斷點亮城市文明“道德星空”,“好人精神”逐漸融入城市發展肌理,形成特有的文明新風尚。
初冬時節,“雷鋒主題”公園內層林盡染,高大繁茂的樹木下,雷鋒雕像景觀小品、“好人故事”宣傳欄,成了這座公園的特殊風景線。為殘疾人志愿服務20余年的志愿者江永新,如約把中得500萬元大獎的彩票還給買主的戴玉銀……一個接一個的凡人善舉故事,吸引著一位又一位過路者駐足細讀。
創建“雷鋒主題”公園是南京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又一項創新舉措。近年來,南京積極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引導公民在情境中感悟認知、在參與中體驗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道德風尚高地建設邁上新臺階。
這些年,南京深入推進道德風尚高地建設,模范典型層出不窮。截至目前,南京共有3人當選全國道德榜樣、7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6人當選江蘇省道德榜樣、16人獲江蘇省道德模范提名獎、175人當選“中國好人”。明德守禮的濃厚氛圍為南京社會文明增添一抹亮麗底色,崇文重德的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流淌在南京人民的血液里。
德法并舉,相得益彰。除了榜樣引領,南京公民道德建設還不斷融入社會治理,讓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20年,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史上首部地方性法規《南京市文明行為條例》正式施行,通過規范引領,有效推動市民文明習慣養成。《條例》結合實際,從健康衛生、公共秩序、環境衛生、社區文明等方面進行規范約束,重點治理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的不文明行為;以立法形式鼓勵公民參與見義勇為、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等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文明之花處處開,擦亮“志愿之城”名片
12月12日,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初見書房,一群身穿藍色隊服的志愿者拿著手電筒,穿梭于樓棟之間,進行細致入微的夜間巡查……這是新成立的永盛社區應急救援志愿隊帶來的情景劇《守護之光》,志愿者們將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融入劇中,以新穎的方式讓救援方法離居民“更近”。
作為南京首支社區級應急救援隊,首批30名隊員均為轄區業主。成立以來,大家不僅進小區開展實操教學活動,還定期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有效降低了社區安全風險系數。
永盛社區應急救援志愿隊是南京志愿服務持續發展的一個生動場景。近年來,“志愿服務”四個字日益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南京共有注冊志愿者334.5萬人,注冊志愿服務隊伍約1.2萬支,注冊項目約24萬個,累計活動時長達1.8億小時,獲評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3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南京的志愿者一直用實際行動生動描繪文明南京、志愿之城的精神底色。
越來越多具有南京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正成為博愛南京的“招牌”。“梅園家庭病床”志愿服務項目始于1982年,是東部戰區總醫院在社區開辦的全國第一批“家庭病床”,40多年來,一代代新人接過接力棒,累計為居民義診11萬人次、咨詢20多萬人次、講授健康知識380多場;紅山森林動物園不僅是動物園界的“網紅”,其“快樂猩球”文明實踐志愿者還在生物多樣性調查、野生動物收容救助、科普講解等方面發揮作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天宮云”志愿者團隊通過舉辦活動,讓群眾觸摸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歷史;秦淮區雙塘街道“弟子規”學堂青少年教育文明實踐項目則注重挖掘本土資源,將秦淮花燈、剪紙、白局等非遺項目引入課堂,開展特色主題活動。
南京的志愿服務還越來越有“國際范兒”。土耳其地震,南京多家社會組織第一時間奔赴震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60多年來,南京醫生遠赴非洲,進行醫療援助;柬埔寨學校里,來自南京的志愿者義務教授當地孩子漢語;在非洲馬拉維,中國志愿者幫忙開展艾滋病防控工作……
12月5日,長江生態公益保護國際志愿服務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
今年12月5日是第39個國際志愿者日,長江生態公益保護國際志愿服務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當天,由中國、葡萄牙、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志愿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國際生態保護(南京)公益聯合體”,將以南京市為起點,推動城市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文藝賦能城市, 筑牢“文明之根”
12月20日,市民范巍走進星空劇場·寧劇場,來到“好時光大酒店”,海島、椰樹、沙灘、飛機……南京首部沉浸式環境互動劇《好時光大酒店》正在上演。該劇以大膽創新的互動體驗,打破傳統觀演界限,讓人仿佛置身度假勝地。“完全顛覆觀劇體驗,小劇場太好玩了!”范巍興奮地說。
沉浸式環境互動劇《好時光大酒店》
截至今年7月,南京小劇場已達111個。它們像一顆顆珍珠在景區、街巷、高校和社區等不同場景熠熠生輝,融合“煙火氣”、彰顯“文藝范”,催生出一批面向普通大眾的個性化、復合型、體驗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項目,串聯起城市文化的起承轉合,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詮釋著文藝精品、共創空間的勃勃生機,成為南京別具特色的文化標識。《小劇場大舞臺 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南京市以公益性小劇場賦能城市建設》成功入選由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處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案例選編(2024年)》。
在南京,豐碩的文化成果,正成為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滋養。話劇《雨花臺》、詩韻越劇《烏衣巷》《鳳凰臺》《織造府》、大型交響組歌《雨花臺——信仰的力量》、民樂《解放·1949》、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京劇《梅園往事》、廣播劇《尋找保爾》等一批優秀作品涌現。原創古典舞《思鄉切·女史箴圖》,實現南京在“荷花獎”評選中的歷史性突破,此外還有“五個一工程”獎、“梅花獎”“白玉蘭獎”“金菊獎”“飛天獎”……南京文藝創作活力迸發、精品佳作競相涌現。
2019年10月31日,南京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世界“文學之都”。從“天下文樞”到世界“文學之都”,一古一今兩張文化名片的迭代,既開啟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南京新篇章,也給城市的未來發展描繪了新前景。除了各種小劇場和大劇院,更以古典園林、美術館、博物館等為文藝傳播場所,將文藝氣質浸潤到繁華商圈、時尚廣場和街頭巷尾,點亮市民日常生活,讓歷史文化名城煥發時代風采,彰顯美麗古都的獨特魅力。
昂首奮進,守正創新。近年來,南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文化惠民理念、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市、區、街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的全覆蓋,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持續提升。“書香南京”建設持續推進,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全市居民綜合閱讀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各種便捷設施和閱讀服務更是讓市民可以隨時隨地“轉角遇見書香”。
如今,南京正在“強富美高”新南京的壯美畫卷上,奮力書寫明德崇善、文化繁榮新篇章,讓文明潮歌澎湃奏響,激蕩人心。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茸 邢虹 馬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