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是全國唯一以“鹽”命名的城市。這里集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于一身,如今正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靈動詩篇。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這是一片神奇壯觀的濕地;
鶴舞鹿躍,萬鳥翔集,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搖籃;
潮溝脈動,葦綠蒿紅,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
這里,就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地——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候鳥季”。每天,成群結隊的候鳥在火紅的鹽蒿灘上,時而覓食,時而嬉戲……從空中俯視,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好生態引得萬鳥歸的背后,是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堅持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為路徑,努力做好申遺后半篇文章,持續放大黃海濕地世遺效應、創造世遺生態產品價值機制的生動實踐。
逐“綠”前行呵護一方凈土
走進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一處被稱為“生態眼”的地方,這是游客在該保護區能抵達最遠的觀鳥平臺,繼續往前走便是保護區的核心區,綿延10公里能直通大海。那里一直保持著野生的自然環境,禁止一切游客進入。
實際上,這片區域是人工生態修復而成的。從地形地貌上看,有大片的鹽蒿地、淺水區、蘆葦地。不同的地方吸引的鳥也不一樣,鳥兒們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還會換地方棲息。它們中有丹頂鶴、灰鶴、豆雁、蒼鷺等,數量很多,都是成群地棲息覓食。
“最近我們在正常巡護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候鳥已經來到這里越冬。”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整個保護區野生丹頂鶴的觀測數量超過了100只。今年越冬季,其數量預計逾500只。
這里陸地與海洋相擁,淡水與海水相融,南黃海獨特的潮汐運動“切割”出一片片獨一無二的南黃海輻射沙脊群,雕琢出一棵棵向海生長的“潮汐樹”,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這方濕地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原始海岸帶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岸帶自然保護區。
鹽城沿海濕地不斷發育完善的植被,不僅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而且還為珍禽等提供了理想的生境。經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對區內動植物資源進行全面摸底,記錄各類動物1855種,高等植物697種。
細“治”入微擦亮生態底色
探索濕地保護與修復,鹽城從未停下過腳步。
面對大自然的饋贈,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努力寫好“綠色生態”這篇文章。根據《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法規框架》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評估工作要求,制定《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計劃(2022—2031年)》,為該保護區未來10年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和遵循。
近年來,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按照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要求,積極推動各種生態要素協同治理,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提高綜合治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務實開展濕地修復工作。利用亞行貸款、環境引導資金等財政資金開展多項修復工程,修復核心區近10萬畝濕地,對緩沖區、實驗區退耕退養的33.9萬畝區域恢復原狀后實施自然恢復,修復成果顯著,射陽鹽場一號水庫退漁還濕區等修復區域成為生物多樣性富集之地。
2023至2024年,保護區實施互花米草除治項目,采取刈割、深翻、水淹等方式,累計除治互花米草74851畝,如期實現江蘇省“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治理目標,治理區域是丹頂鶴等珍禽新的棲息之所,核心區萬鳥翔集的生態場景成為鹽城黃海濕地最美最治愈的風景。
功能穩定萬物和諧共生
自然濕地面積占比顯著提升,可以說明一切。“自然岸線保有率從2017年的0.77增長到2022年的0.83,增長率為7.79%,自然岸線的增加有利于抵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海岸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日常監測及專項調查監測數據,鹽城濕地珍禽保護區2018年記錄到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越冬種群數量分別為321只、5只、117只,2023年記錄到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的越冬種群數量為508只、45只、447只,主要保護物種種群數量顯著提升。此外,保護區在國內首次開展朱鹮濱海遷徙種群野化放歸、越冬地鸻鷸類水鳥人工繁育研究,均已取得初步成效。
經過多年努力,濕地管護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借助中央、省級環保督察以及“綠盾”專項行動、遙感衛星核查等契機,克服區域大、人員少、執法難等現實困難,協同沿海縣市區推動160余個違規違法問題的整改,累計退出種植養殖面積約33.9萬畝、拆除建筑面積28.8萬平方米。
此外,保護區還聯合鹽城市鐵塔公司開發建設“智慧管理中心”系統,實現了線下管理到線上管理的歷史性轉變,該系統立體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真正做到全覆蓋、全天候管護,定制開發的“護鶴人”手機App有效提升了管護隊員巡護效率,其功能性和實用性在國內濕地類型保護區中處于領先。
“碳”路實踐巧做綠色文章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保護區始終堅持大生態發展戰略,不斷擦亮生態底色金字招牌,釋放生態紅利,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成效顯著。
生態價值更加凸顯。先后成為國家級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合作伙伴關系”成員、國際重要濕地、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成員,201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這也是我國第一處、世界第二塊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時,工作成效得到彰顯。先后榮獲“全國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總支”“江蘇省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鹽城市申遺突出貢獻獎”等20多項表彰獎勵。保護區職工李春榮、安玉亭分別榮獲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綠色衛士獎、青年科學獎。
主動服務綠色發展。圍繞“保護發展協同”和“生態經濟共贏”的雙目標,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作為發起人,推動成立鹽城市黃海濕地生態農業產業推廣協會,將上海農場等27家涉農企業納為會員單位,按照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四化一體”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注冊“鶴鶴有名”區域農業公用商標,構建標準化產業體系,打造高質量的生態綠色農產品,加快推動周邊社區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積極踐行“兩山”理念。與廈門大學聯合開展鹽城鹽沼濕地固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經濟發展相關研究,并與騰訊碳中和實驗室達成兩筆鹽沼藍碳生態系統碳匯交易,與亭湖區檢察院達成全國首單“司法+鹽沼+藍碳”交易,為探索鹽沼生態系統價值實現提供范例。
科學開展生態旅游。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坐擁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生態系統,是中國唯一的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生態文旅名片獨具魅力。2023年,美國加州州長紐森先生來保護區考察,為一只丹頂鶴起名為“加利福尼亞”,并贊嘆“鹽城風景比家鄉更勝一籌”,成為保護區美麗生態的代言人,當年旅游收入成倍增長,創歷史新高。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動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黨組書記、主任陳志洲表示,將以不負時代、不負年華的豪情,以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擔當,在拼搏中堅定信心,從實踐中汲取力量,用理想和激情在美麗濕地上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貢獻保護區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