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常州武進區嘉澤鎮的這座靜謐樸素的四合小院,聽南鄉書院內學堂書聲瑯瑯;到湟里鎮希望書廂點上一杯村咖,在書香、咖啡香中“品讀”中華傳統耕讀文化;在洛陽鎮圻心書屋誦讀紅色經典,重溫紅色記憶……
近年來,武進區大力推進農家書屋“蝶變計劃”,“有屋沒書”“有書沒人”“書屋陳舊”等一系列問題得以解決。目前,全區已完成30個農家書屋改造工程,其中,4個農家書屋被評為“常州市首批鄉村閱讀創新空間”。
農家書屋蝶變升級 家門口“閱”見美好
生活不只有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在武進,從稚嫩孩童到年邁長者,都能在家門口“閱”見屬于自己的美好。
在稻田之畔,遇見洛陽鎮圻莊村圻心書屋,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書柜上,陳列著各式書籍,濃郁的書香撲面而來,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閱讀“充電”。村民謝榮華捧著《三國演義》愛不釋手,“給我們老年人一個看書的好去處,這里的書多,更新也頻繁。”
書屋設置的“紅色文化閱讀專區”不僅打造了“紅色”主題閱讀網紅打卡點,更是當地干部群眾學習黨史、交流心得的重要陣地。該村工作人員吳嘯宇介紹,“我們充分利用洛陽鎮王諍故居、江抗舊址、胡發堅烈士紀念碑等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
近年來,武進區持續做優擦亮“吾有書香 近悅遠來”工作品牌,引導基層因地制宜,結合田園農莊、特色茶館等元素,實現農家書屋各美其美。
厚余浜靜靜流過嘉澤鎮南莊村,暖陽下,一棟徽派仿古小樓散發著悠悠古韻。南鄉書院在秉承傳統書院“書禮傳家”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設置了鄉愁記憶主題藝術空間,將書院的文化功能與鄉愁情感緊密結合,讓村民感受文化魅力、體會鄉愁韻味。”南莊村黨總支書記高華告訴記者,這里幾乎每周都會舉辦活動,已成為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場所,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品味書香近在咫尺 “文化雨露”觸手可及
半年前,湖塘鎮北廟橋社區“閱見未來”書社完成搬遷。“我們在空間設計中注入創新元素,將《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年輕人鐘愛的暢銷書放在C位推薦,一旁還有閱讀愛好者們留下的學習筆記。”江蘇大眾書局圖書文化有限公司蘇南二區區域經理許阿蒙介紹,書局還提供繪本展成、拼圖手作等文創產品。
對此,北廟橋社區工作人員管不畏表示,“第三方在圖書管理方面非常專業,節省了我們的時間成本。書屋新,圖書更新,文創品類始終保持動態調整,提高了居民閱讀的體驗感。”
現如今,閱讀已不再局限于紙質書本,數字賦能,讓世界觸手可及。
在湟里鎮河南村,坐落著一座希望書廂,這里引進了第三方電子閱讀運營——喜馬拉雅。喜馬拉雅有聲讀書可提供電子圖書20余萬冊、優質期刊3000種、名師講座視頻10萬余集、古典音樂曲目10萬余條,少兒繪本上千種等優秀閱讀資源,彌補了傳統農家書屋的短板,把醫療百科、電商致富、公益環保等方面的海量優質閱讀內容一鍵傳輸到村民的手機上,打通鄉村閱讀“最后一公里”。
“農家書屋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引入第三方,豐富閱讀形式,開展面向不同人群、不同主題的讀書活動,滿足各年齡群讀者的多元需求。”區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石棟文表示,這些遍布全區的閱讀空間將為群眾提供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居民更加自由地沐浴在“書香”盈溢的春風雨露中。
優質圖書直達基層 豐盈鄉村振興“文化糧倉”
為進一步擴充群眾讀書資源,補充精神文化食糧,2025年,區委宣傳部聯合區文體廣旅局啟動優質圖書資源直達基層項目,分“大地流書”和“書服到家”兩個子項目,探索一條優質圖書資源直達基層的“武進路徑”。
在“大地流書”項目中,新華書店、武進圖書館每年拿出6000冊圖書,使用新華書店物流專用車派送到全區率先蝶變成功的30個農家書屋,每個書屋每次可獲得200冊圖書,以季度為單位在農家書屋之間實現圖書的再流動。一年之后,6000冊圖書歸還到新華書店和圖書館,第二年開始新一輪圖書流動。
一日三餐可以外賣,精神食糧一樣可以。如今,只要通過手機,像淘寶買東西一樣動動手指,足不出戶便可免費借閱到公共圖書館的書籍,讓圖書“外賣”到家。
“基層讀者通過‘書服到家’服務平臺就能借閱圖書。我們在所有農家書屋都設置了‘書服到家’還書箱,讀者只要將圖書還至書箱,就成功還書了。”石棟文介紹,管理人員定期將還書箱內圖書送至所在鄉鎮圖書分管,圖書館流動服務車定期至分館收集,由此完成整個圖書借還流程。
一個個農家書屋,一座座“文化糧倉”……最是書香能致遠。未來,武進將引入更多社會力量,打造更多創新服務模式,為基層群眾提供更豐富的閱讀活動,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記者 黃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