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手絹、拋手絹,機器人扭起了東北大秧歌。今年春晚期間,16個機器人亮相舞臺,與真人演員搭配共舞,話題度拉滿的同時,更以令人驚艷的技術水準,向世界展現出中國作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第一梯隊的實力。
作為長三角傳統制造業城市的常州,近年來持續布局,主動“擁抱”深耕智能化生產領域,以“智變”推動產業“質變”。如今的常州,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地,擁有機器人企業近150家,產業規模達300億元,實現了國內每4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常州造”的亮眼成績。隨著去年9月常州微億智造的具身智能工業機器人“TRON”全球首發,常州又一次登上“機器人產業”頂峰,彰顯了“智造名城”的非凡實力。
常州如此善于搶抓“機”遇,究竟靠的是什么?
“鏈”接“機”遇,“產”出未來
有記者讓當下爆火的DeepSeek評價老牌機器人企業波士頓動力,得到了“十年練就‘后空翻’,工業界卻只問‘能搬幾箱貨?’”的辣評,看似調侃,實際卻反映出一個現狀,當前階段,機器人技術仍然需要圍繞工業場景發展,而這恰恰是常州強項。
作為傳統制造業城市,常州堅守初心,持續推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打造出一條條完整的產業“鏈”。如今的常州,41個工業大類中擁有37個,207個中類中擁有191個,666個小類中擁有606個。
在完備產業“鏈”的加持下,屬于新賽道的機器人產業在常州跑出了“加速度”,一家機器人企業來到常州,即可實現超80%的供應鏈適配。只要“帶一張設計圖來”,就可以實現從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
產業發展帶來充滿機遇的市場“鏈”。作為“新能源之都”,2024年1—11月,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達64.8萬輛,同比增長7.5%,同時躍升為中國動力電池領域出貨量第一的城市,連續三年實現產業倍增。
持續增產,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智能化工廠如雨后春筍,對能夠提高產量的智能化工業機器人有著極大需求。專為汽車生產線生產協作機器人的遨博智能,僅2024年上半年單機銷量就已達到2000臺。融入新能源供應鏈的常州機器人制造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而常州也一如當初引進中創新航的遠見和魄力,提前布局機器人產業鏈。
2011年,博??刀麻L胥紅來受常州市科技局邀約,在常州科教城設立了科研實驗及生產中心,如今博??狄殉砷L為中國腦機接口領域的領軍企業;2012年,安川機器人被引進常州設立其海外第一家生產基地,目前該基地已成為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在常州,機器人產業也如新能源一樣,形成了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再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
“鏈”動資源,“創新”發展。為實現機器人產業跨越式發展,常州先后引進了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科院智能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固高智能創新中心、華數錦明智能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打造出一條緊盯“硬科技”,瞄準“高精尖”的科技“鏈”,為機器人企業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
2024年印發的《常州市機器人產業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將建設機器人研發創新平臺10個,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0家,產業總規模突破500億元。三“鏈”共振下,常州機器人產業也將按下“加速鍵”,為打造全國乃至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智能制造名城”貢獻“新質”力量。
凝“才”聚智,共赴“雙贏”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探索未來機器人產業新藍海的“常州號”巨艦,正從人才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這是學院自主研發的倍捻機巡檢機器人,能夠自動導航、實時監測倍捻機的斷紗情況并及時反饋,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常州大學中以機器人產業學院內,大三學生鄒晨基正在向新生們介紹最新成果。
常州大學機器人產業學院作為獨立建制的學院,聚焦機器人產業,每年從全校新生中遴選50名工科學生集中培養,堅持“工程為基、創業導向、多元發展”的機器人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成了科、教、產、融、創于一體的現代科創產業學院。
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高校作為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樞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讓更多市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從象牙塔走向生產線,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常州選擇了一條“柔性引才”的新路子。
春節前夕,在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內,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漢忠正在實驗室忙碌著。作為擁有20余年教學經驗的高校教師,劉漢忠多年來專攻運動控制、機器人控制、機器視覺、故障診斷與嵌入式系統設計開發等技術,而在150公里外的常州自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劉漢忠還有另一重身份——“科技副總”。
“科技副總”的工作重心不是經營與管理,而是幫助企業攻克各類技術難題,不僅能為企業排憂解難,也讓高校更深入地了解行業需求,為科研提供持續攻關方向,可謂是“雙向奔赴”。
早在2023年底,常州便出臺了《關于實施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計劃”的意見》,旨在打破人才“圍墻”、放眼全國選才,推動智力資源跨行業跨地域調配。在今年初發布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常州再次明確要“聚焦重點產業需求,遴選高層次人才,在高科技企業、高校院所之間開展兼職互聘”。
“雙崗互聘計劃”按照“產才融合、按需匹配”原則,高層次人才被常州企業或高校院所選聘后,不改變與原單位的人事行政關系,且原單位會將選聘人員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并在職級晉升、職稱評定、崗位競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暢通成長“雙通道”。考核管理方面,分類給予人才工作津貼、考核獎勵和留常獎勵,切實調動人才創新積極性。
面向未來,擁抱未來,才能贏在未來。2024年度,共有947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層次人才入選“雙崗互聘”名單,僅2024年就解決各領域技術難題641項,為常州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
“?!睉褖粝?,“企”航未來
2月5日年后第一天,常州召開了“新春第一會”,主題繼續聚焦企業發展。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只有堅定不移做優企業、政企同心、聚力同行,方能實現產業做大做強。
機器人產業是以科研技術為依托的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知識產權等同于企業的生命。為保護在常企業,常州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常州市機器人產業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中更專門提出要以機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核心,打造全國一流的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成國家級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幫助相關企業實現專利到紅利的轉化。
有了技術,還需投資打開市場大門。為此,常州引入“金融活水”,出臺金融支持機器人產業政策,以專項融資產品“領航?!?、融資租賃業務支持、轉貸產品、投貸聯動、綜合授信服務方案等為抓手,聯合一批擔保機構、融資租賃公司、銀行機構等,建立起科技和資本的對接機制,助推頭部企業出現。
除此之外,常州還搭建起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完善公共資源服務、專業技術服務、轉移轉化服務,籌建國家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以完善的服務,提升全市機器人企業核心競爭力。
正是在常州“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涌現出一眾手握核心技術的機器人“龍頭”企業。
鐘樓區的微億智造,憑借首個獲得國家級智庫認證的具身智能工業機器人,成為江蘇省唯一入選“2024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 50”主榜單的企業,目前該公司研發人員占比高達70%,手握5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300件國內外發明專利;
位于武進區的南方精工則在人形機器人上發力,作為人形機器人最關鍵部件——減速機的供應商,南方精工團隊緊密協作,對實驗及生產設備進行全面升級,成功研發出滿足高標準要求的產品,并順利通過各項試驗;
此外,曾經生產錫焊設備的快克智能,如今成為了國內電子裝聯機器人領域龍頭企業,孟騰智能則從一家焊裝加工企業,轉型成為汽車行業機器人系統集成供應商,更多傳統制造企業成功實現了向機器人產業的轉型。
面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涌動的熱潮,常州將與企業攜手,共赴藍海,實現共贏。
完善的鏈式產業布局、優質的人才資源調配、明晰的發展規劃指南,為常州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推動整體產業從“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梢灶A見,通過紅利和風口機遇的雙重驅動,常州機器人產業發展將展現出無限可能,擘畫實體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曲線。
(時晟昊 劉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