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五,揚州高郵市龍虬鎮依舊彌漫著濃濃的年味,然而,高郵大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內卻是一片繁忙景象。清晨7點,凜冽的寒風中養蝦工楊朝龍裹緊棉襖,快步走向標苗棚。掀開厚實的保溫簾,溫熱的氣息撲面而來,“外面天寒地凍,棚里可是‘蝦娃娃’的春天!”
11號標苗棚內,36個苗池整齊排列,水面波光粼粼。楊朝龍半蹲在池邊,手中溫度計顯示水溫30.3℃?!皽囟劝攵榷疾畈坏?,蝦苗嬌貴得很。”他掏出筆記本記錄數據,隨后又迅速采集水樣送去檢測?!皝喯跛猁}、氨氮、pH值都必須在安全線內,水質可是蝦苗的命根子?!睏畛埜嬖V記者。
這段時間是高郵大蝦示范園最為緊張的時期。5800萬尾蝦苗正在經歷“越冬大考”。“去年35畝標苗池,投放4000萬尾蝦苗,最后出苗1300萬尾,出苗率不到35%,滿足不了300多畝設施大棚的養殖需求?!便懼巍武此a養殖公司負責人陸星新告訴記者,“經過研究,我們發現蝦苗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是蝦苗的放養密度過高。”
“蝦苗互相殘殺能力強,降低養殖密度,可以有效提升出苗率的同時,提高蝦苗規格?!标懶切抡f,去年一畝地標苗150萬尾,今年一畝地只標55萬尾,經過前期試驗,預計到3月20日前后,他們蝦苗的規格能達到6厘米左右,相比以往高出1厘米,出苗率達50%以上。除此之外,為提高產量,去年底陸星新又新擴建55畝標苗棚,并加蓋雙層保溫膜,在地下環繞高效加熱管道,源源不斷地往棚內輸送熱流,為蝦苗提供溫暖又寬敞的生長環境。
“養好蝦有倆關鍵,一個是蝦苗,另一個就是水?!眮淼脚锿?,陸星新指著即將投入使用的尾水處理池向記者感慨,“跟蝦打交道的20多年里,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尾水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992年大蝦產業在高郵起步,鼎盛時期全市養殖面積超過14萬畝。然而,粗放式發展帶來的污染,讓“致富蝦”在2018年面臨生死危機?!澳菚r候蝦越養越小,每斤20元都很難賣出去?!?/p>
轉機出現在2021年,高郵打出“生態牌”:養殖密度降低三成、飼料蛋白含量降低5%、禁用化肥,尾水處理池、生態溝渠成為塘口的“標準配置”。2023年2月,啟動建設“高郵大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建成全國首個“三池兩壩”養殖水循環系統——尾水經過沉淀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層層過濾,再通過兩道過濾壩回用于養殖,每年節水超過50萬噸,不僅為生態贏得紅利,更為大蝦贏得商機。
在示范園內,由陸星新負責的西區部分共鋪設了380畝反季節設施大棚、120畝生態大蝦養殖棚,實現了“四季供應、全年在線”,銷售模式也從“按斤賣”轉變為“論只賣”?!昂盟B好蝦,好蝦賣好價。去年,10到25條一斤的大蝦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論只賣的半斤左右的大蝦出塘價達150元/只,僅生態大蝦去年一年產值達100多萬元。”陸星新說,如今在很多消費者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出去吃飯,如果菜單上有一道高郵大蝦,那這個餐標一定不低。”
采訪當天,記者恰巧遇到高郵龍虬鎮養殖戶翁玉龍等人專程來到鎮政府表示感謝。翁玉龍說,去年政府清淤了10公里河道,他承包的20畝塘口因為水質得到改善,蝦病減少、個頭變大,還沒出蝦就已經被全部預訂。如今在高郵,大蝦養殖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包括水體、路網等整體環境的打造。而高郵大蝦高質量示范園也正將生態養殖的“高郵方案”轉化為可復制的“標準答案”,讓每只蝦都游出生態賬與經濟賬的“雙贏曲線”。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