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黔東南2月24日電(記者何慧敏 林建安 通訊員向雪琴)2月23日,“e法黔行·網絡普法看貴州”媒體采訪團走進貴州省三穗縣檢察院,探訪黔東南州最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在這里,記者對法治教育的認知多次被“刷新”。
貴州省三穗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
法治教育模式“上新了”
長期吸食毒品會帶來哪些危害?以往的法治教育主要停留在文字介紹和圖片展示。但在這里,教育的形式更加直觀、可感。在毒品識別檢驗區,記者在檢察干警指導下,嘗試把手臂放入指定位置,投影下,記者的手臂逐漸出現肉紅色燒灼狀的光斑,從手腕蔓延至手臂,長期吸食毒品后帶來的皮膚潰爛等變化觸目驚心。
毒品識別檢驗區。
刷新認知的不止一處,該基地設有火災現場處置和逃生互動、監獄服刑模擬場景,“健康上網”體驗,預防校園欺凌知識競答對抗游戲等8處多媒體互動體驗平臺和19個電子手環打卡點。在幻影成像技術、地面感應系統、VR等科技的加持下,青少年們可以在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體驗中收獲法治知識。
檢察干警演示滅火場景。
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六大保護”板塊。
“我們想要打破傳統說教式的普法,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更加直觀、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法治教育環境。讓孩子們通過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三穗縣檢察院檢察長易云亮告訴記者,該基地建設的初衷是破解學生法治教育缺乏專門場所及案例教學的引導,法治教育效果不佳等問題。2023年6月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等參觀體驗者139批次4000余人次。
融多樣文化,讓法治教育走深走實
除了技術助力,該基地還將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少數民族自治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納入普法教育中。
在基地入口處天花板上的一個“法”字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個“法”字是由黔東南苗族蠟染技藝繪就的圖案組成,清秀典雅。“我們普法內容設計上融合苗族賈理、侗族盟誓節、民歌法庭等苗侗民族特有法治文化,蠟染、竹編、風雨橋等黔東南非遺文化,讓孩子們在少數民族耳濡目染的故事中學習法理。”該院副檢察長楊承云說。同時該院設置了模擬法庭、心理梳導室等配套設施,罪錯未成年人定期到基地參加法治教育,讓精準幫教工作成效更顯著。
“不僅孩子要接受教育,家長也要學法懂法才能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楊承云告訴記者,該院發揮基地的平臺作用,積極開展“大手牽小手”等關愛活動,通過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親子互動游戲等形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據了解,基地開館以來先后接待家長及其孩子237人。
普法基地也是治理平臺
該基地不僅是普法基地,也是治理平臺。記者了解到,該院以基地為載體,融合開展法治教育、犯罪打擊、行為矯治、精準幫教等工作,破解司法機關處遇罪錯未成年人陷入“一放了之”或“一罰了之”的困境。
楊承云告訴記者,基地與團委、婦聯、關工委等群團及社會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聯合司法社工、學校、企業等建立幫教協作機制。
“我們加強大數據技術應用,通過數據賦能提升幫教成效。”楊承云說,三穗縣檢察院通過“法衛青禾”小程序和“六大保護”大數據監督模型,采集公安、教育等部門涉罪錯未成年人信息580余條,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眾收集涉未成年人罪錯線索35條,實時追蹤涉罪未成年人行為動態并生成《幫教效果評估報告》284份。
同時,根據罪錯未成年人所涉行為性質、日常表現、家庭監護等情況,將罪錯行為分為嚴重涉罪行為(黑)、輕微涉罪行為(紅)、嚴重不良行為(黃)、不良行為(藍)、不端行為(綠)五類,采取黑色打擊、紅色管束、黃色幫教、藍色引導、綠色關注等分級分類矯治措施,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幫教罪錯未成年人2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