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經濟大省何以挑大梁,如何把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化為前進的動力?連日來,江蘇多位職能部門負責人表示,將以切實行動抓好當前,真抓實干、奮發進取,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徐光輝代表 曹偉 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 無縫對接
2024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綜合評分較上年提高7.61分。這背后,江蘇付出了哪些努力?在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江蘇又發揮了哪些作用?3月7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會議對中外媒體開放。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針對記者們關心的這些問題,結合江蘇科技創新的實踐做法作出了回答。
“2024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33%,處于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突破50%,達到50.7%。”徐光輝表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進步新成效的體現。
他介紹,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體路徑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融合基礎,以‘1650’產業體系建設為融合主線,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融合途徑,以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為融合關鍵。”徐光輝圍繞“融合”這一關鍵詞進行了分享。
去年,江蘇省政府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實體化運行省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個基礎科學中心,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高標準推進蘇州實驗室建設,牽頭建設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居全國省份第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籌建工業人工智能研究機構。“這些平臺載體的建設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希望根植‘從0到1’的原創力、策源力。”徐光輝說。
“1650”產業體系是指江蘇省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紡織……都是“1650”產業體系重要領域。
徐光輝介紹,去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約占全國14.1%、全球4%,其中光伏、動力電池分別約占全球的30%、1/4;全省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增至14個,占全國近1/6。從2021年開始,江蘇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累計投入40.5億元,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在研發投入方面,江蘇全省87%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89%的專利授權由企業創造,80%的科技平臺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在企業。此外,江蘇還構建各類國家級平臺與省內龍頭(鏈主)企業“1+1+X”聯合聯動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5.7萬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92.2%以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王斌代表 曹偉 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社廳廳長王斌:
多措并舉促進充分就業 提高就業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黨組書記王斌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行了審議發言。
王斌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高質量充分就業,提出了2025年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
“就業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王斌表示,2024年,江蘇實現了就業增長,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43萬人,外省來蘇農民工總量達840萬人、其中脫貧人口117.5萬人,不僅較好地解決了本地居民就業,還為全國就業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斌表示,下一步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多措并舉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聚焦高質量發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其中,將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資金,強化重點企業“一企一策”招工用工服務保障,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據悉,春節以來,江蘇各級人社部門聯動開展春風行動,已“家家到”上門服務對接了8000戶重點企業,有41%提出技能培訓需求,將針對性組織提供項目制、訂單式、定崗式等培訓。
二是聚焦結構性就業矛盾,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2025年,要實施“技能照亮前程”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勞動者,重點是三類群體:農民技能培訓全覆蓋,計劃用5年時間,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城市在崗農民工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開展大學生強技行動,建好用好“江蘇工匠課堂”線上平臺,全年培訓高校畢業生10萬人次;整合力量為新賽道培訓技能人才,計劃整合全省119所技工院校資源,探索設立高級技師學院,省市共建一批特色化的產業學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三是聚焦勞動者就業需求,打造就業服務新模式。江蘇是人口大省、就業大省,每年有120萬人以上新增就業。要發揮江蘇就業數字化轉型先發優勢,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提供優質多元就業服務。一是“不打烊”服務,今年將進一步擴大夜間就業培訓服務頻次,真正以夜市“煙火氣”為就業聚人氣。二是“零距離”服務,建好用好“就在江蘇”線上平臺,推廣直播帶崗、入企探崗、遠程面試,探索開發“AI職業指導師”“AI創業規劃師”,降低企業招工成本,幫助更多勞動者不出家門求職應聘,有效改善就業供求兩端的服務體驗和對接效果。
張國梁代表 曹偉 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
更大力度厚植 “美麗江蘇”綠色本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圍繞自然資源工作情況進行了審議發言。張國梁介紹了過去一年自然資源部門的“成績單”。2024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自然資源要素保障“19條”政策措施,率先實行用地用林合并審批改革;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占補平衡管理,耕地總量實現穩中有增;編制完成1.1萬個村莊規劃;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山水工程”江蘇項目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8萬畝,互花米草治理的三年任務兩年完成。
張國梁表示,下一步,將緊緊圍繞總書記賦予江蘇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光榮使命,立足自然資源部門職能職責,繼續扭住“爭當服務保障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目標,堅持干字當頭、緊抓快干、真抓實干,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省大局貢獻自然資源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六個“更大力度”。
一是更大力度強化用地用海用林保障,支撐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深入開展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護航行動,建立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清單管理、全程跟蹤、常態調度機制,開展“我到項目現場送服務”活動,確保實現各級重大項目“應保盡保、應保快保”。
二是更大力度扛起耕地保護政治責任,切實提升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占補平衡管理,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編制實施耕地保護和利用專項規劃,加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力度,扎實開展沿海未利用鹽堿地綜合利用。
三是更大力度推動規劃傳導實施,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管控、保障作用。率先啟動規劃實施體檢評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村莊規劃實施,引領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配合國家編制實施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構建省際、省內多層次跨區域規劃協同機制。
四是更大力度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持續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創新存量時代規劃和土地利用政策,推動土地混合利用復合開發和用途合理轉換。
五是更大力度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厚植“美麗江蘇”綠色本底。聚焦長江、太湖、大運河、海岸帶等重點區域流域,統籌推進國家和江蘇山水工程建設,扎實開展河湖、濕地、海洋、礦山等生態修復。
六是更大力度辦好民生實事,彰顯“自然為民”良好形象。以全國首本不動產權證書在江蘇徐州頒發十周年為契機,全面深化不動產登記“全程網辦”“跨省通辦”,持續做好“交房(地)即發證”“帶押過戶”等便民惠企工作。
王學鋒代表 曹偉 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住建廳廳長王學鋒:
打出“組合拳” 護航民營企業“走出去”
如何護航民營企業“走出去”?2025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主委王學鋒建議,打出一套“組合拳”,護航民營企業“走出去”,如完善信息發布平臺、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等。
如何幫助民營企業“走出去”,高質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同時有效提升行業頭部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王學鋒建議,首先完善信息發布平臺。更好發揮商務部“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作用,豐富線上平臺服務內涵,按國別繪制好產業地圖,提供投資“白名單”和工程項目信息,及時發布風險預警提示,為企業提供精準實用的信息服務。同時,建立企業之間、企業與專家之間的線上交流平臺。邀請專家對企業開展針對性培訓,解讀海外投資政策和市場趨勢,避免“踩坑”“走彎路”。建立實體服務平臺。借鑒芬蘭、德國等國家經驗,整合現有海外經貿代表機構,在海外建立實體化服務驛站,作為民營企業出海的第一個落腳點,幫助協調解決項目對接、法律糾紛等實際問題。
“建立健全合作機制也很重要,這樣可以推動企業由單打獨斗轉為抱團取暖,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王學鋒建議,一是國企民企抱團出海。將國有企業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優勢,與民營企業靈活的市場機制和創新能力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二是產業鏈上下游抱團出海。以我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112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為載體,引導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組團出海,形成集聚效應,并積極融入當地產業經濟,加強與本土企業合作,實現供應鏈本土化改造。三是“制造—建造—園區”抱團出海。例如,制造業龍頭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或有海外園區建設項目,可攜手建筑企業協同出海,為其提供項目建設機會。
同時,王學鋒認為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首先強化金融支持,建議設立民營企業國際化專項基金,提供低息貸款和出口信用保險,降低海外項目融資成本;鼓勵銀行開發與民營企業相匹配的跨境融資產品。其次,優化政策導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營造國企與民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資金、項目獲取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平等待遇。“進一步優化出海審批服務,適度放寬企業對外投資限制,簡化審批流程。也可以建立海外商會或行業協會,引導出海企業跳出慣性思維,通過差異化定位、本地化運營和生態協作,促進良性競爭。”王學鋒說。
吳永宏代表 吳勝 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吳永宏:
主動作為,為落實國家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黨組書記兼省鐵路辦主任吳永宏表示,作為交通運輸部門,應該主動作為,為落實國家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吳永宏介紹,2024年,江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223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滬蘇湖高鐵建成通車,寧揚長江大橋建成,鹽泰錫常宜鐵路、南京北站、蘇南運河二級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推進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水路貨運量占比(約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22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比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吳永宏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江蘇交通將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堅定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重任,緊抓“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在江蘇疊加的機遇,充分用好國家在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政策,加快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鐵路、鹽泰錫常宜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等,基本形成“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重點加快高速公路瓶頸路段擴容改造,建成龍潭、常泰、仙新路等5座過江通道,其中通車3座,基本實現隔江相望的縣(市)均有過江通道聯通,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300億元,確保實現“十四五”交通投資1萬億元目標。
二是全力爭取“兩重”“兩新”支持。在去年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占全省68%的基礎上,儲備蘇通第二過江通道等一批新增重大交通項目,確保2024年延續項目應報盡報、資金足額爭取。迅速啟動老舊營運船舶、老舊營運貨車、新能源公交車等報廢更新,力爭使用國債資金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三是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推動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水運江蘇”建設,蘇南運河全線建成二級航道,全省二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1100公里,躍居全國首位,深化“小快靈”通港達園專支線航道建設,推動沿江沿海港口錯位經營、特色發展,因港制宜開展內陸無水港布局建設。大力推進公鐵水、海江河多式聯運發展,年內力爭培育10條以上多式聯運精品線路。完善全省中歐班列開行布局,推進連云港、徐州第二批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蘇州節點城市建設。
四是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緊抓入選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首批示范區域機遇,對2940公里公路、1746公里航道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在智慧高速公路建設中部署車路協同技術能力,支持運滿滿、T3出行等平臺企業構建人工智能大模型,開展網絡平臺水路貨物運輸試點。在建成全國首個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面向低空飛行用戶提供便捷的空域劃設、任務審批、航空情報、協助救援等服務。
五是實施更多交通運輸“一件事”。進一步打造“蘇交速辦”政務服務品牌,推進內河水運全生命周期、網約車全生命周期等新的“一件事”項目,打造江蘇省交通運輸“高效辦成一件事”矩陣。依法依規拓展聯合體招標在高速公路、過江通道、港口航道、鐵路、航空建設領域的應用,完善干線航道“撥改投”改革試點。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 徐紅艷 徐蘇寧 盧河燕 趙丹丹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