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無錫:追“新”逐“智”,“新農人”為現代農業添“興動力”

近日,無錫市錫山區厚橋街道漁滿塘養殖基地,農民陸二南走進一個個上蓋大棚的鰣魚塘、刀魚塘巡查、喂食。“3年前,幾名年輕人來這里養‘長江三鮮’,我們覺得不切實際。如今我成了基地聘用的工人,年收入約5萬元,比之前高多了。”他說。

  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青年群體,正成為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生力軍。近日,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就“新農人”發展狀況開展調研,梳理出一批聯農帶農、創業創新案例,以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開路”,一步步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解決發展堵點。記者了解到,之后無錫將制定“‘新農人’培育計劃”。

堅定逐“智”,鋪就產業發展新路徑

  “我們調研發現,舍不得投入買好種源、好飼料,憑經驗粗放養殖,是農民辛辛苦苦養魚蟹卻獲利少的主要原因。”早上,“新農人”——漁滿塘基地負責人徐俊磊在基地巡查時告訴記者。3年前,他和2名合伙人決定從市場需求大但人工繁育養殖難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和河豚入手,為農民辟出一條科技養殖新路。

  走進占地15畝的鰣魚養殖池塘大棚,只見大棚頂部中間高、兩邊低,棚膜上有一個個小洞。“從事農業生產,僅有理論知識還不夠,需要生產者根據品種、氣候、水質等差異摸索出適合當地的生產方式,這個棚膜帶洞的大棚池塘養殖方式就是我們和專家多次討論、4次試驗后形成的。” 徐俊磊說。上蓋大棚,使池塘避免了受風雨影響水質易變差,不利于刀魚、鰣魚和河豚生長的問題,而通過在棚膜上均勻設置小洞,雨水、積雪也能順著孔洞落至池塘內,能有效防風降溫。

  隨后,他拿著一桶魚食走到養殖塘邊的黃色浮臺上,借助池塘上方的兩根鋼絲一邊讓浮床前滑,一邊往左、右甩出魚食。不一會,水面泛起一朵朵水花,一條條小鰣魚躍出水面攝食。“我們根據水下物聯網設備監測的數據來開啟曝氣增氧機、利用生物菌凈化水質,但做好智慧農業,不能僅靠智能設備,還要不斷摸索系統優化生產環節。”徐俊磊說,“像這種喂食+促進水體流動的方式就是我們不斷試驗后形成的,能更好滿足鰣魚愛在流動水體中活動的喜好。”

  3年來,基地遭遇過棚膜被大風刮破、暴雨時受澇等困難,也有過刀魚畝產僅二三十斤的困擾,但每次復盤后他們仍堅定逐“智”,加大科研和設施投入。目前,漁滿塘的鰣魚、刀魚未上市就已有數十人預訂,刀魚今年畝產量有望突破100斤。

試驗引路,書寫“富農新篇章”

  四年前,“新農人”李小鵬望著連片桃林陷入沉思:陽山全鎮3.8萬畝桃林中,70%由60歲以上老人打理,除草、施肥、采摘大多依賴人工,產業該如何延續?

  “農民最信眼見為實,與其說破嘴皮,不如試驗創新形成樣板田來引路。”他的想法得到了無錫田園東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支持,52畝智慧桃園試驗田就此誕生。他和同事幾乎天天“泡”在桃田里,研究如何科學施肥、澆灌、修剪新樹型等。

  走進試驗田,眼前的景象與傳統桃園大相徑庭:Y形、斜立形、主干形等桃樹整齊排列,每株桃樹間保持著精準間距。李小鵬邊修剪枝葉邊介紹:“我們經過多年栽種、修剪形成不同樹型,比對下來,Y形每畝地可以栽66株,比傳統開心形多36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果實成品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占比,每畝地的綜合效益提升了20%。”

  桃林間,懸空1.2米的黑色管網引人注目。“傳統滴灌管鋪在地面,既妨礙機械作業,又難滿足根系需求。”李小鵬演示著智能水肥系統,“現在我們用不銹鋼支架架設管網,結合土壤傳感器,能精準控制每株桃樹的灌溉量,節水40%,肥料利用率提升35%。”

  四年來,這片試驗田累計投入260萬元,成為全國首個將物聯網、智能農機與水蜜桃種植深度融合的創新基地。試驗田聯農帶農效果顯著:舉辦數十場田間培訓,帶動老桃農改造老果園,周邊50多名桃農直接或間接因“水蜜桃樣板間”的技術畝均增收2000元。“陽山水蜜桃是區域性產業,農企帶動農戶一起追‘新’,才能加快推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李小鵬說。


跨界融合,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

  在萬家田園生態農業公司的狀元農場,80多塊新開辟的共享菜園推出1個多月就全部訂購完畢。“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還是城市居民的休閑空間、良好生態的供給空間和鄉土文明的傳承空間,我們都市農場將農業生產與文體休閑、田園社交等融合,拓展了發展空間,畝均產出增至5萬元,遠高于普通農業。”公司負責人羅玉軍說。

  在共享菜園,田間是水泥小路,路下面有供水管道,每個菜園用黃色的竹籬笆隔開,里面都有可澆水的噴管。菜園邊有物聯網攝像頭,可自動測報溫度、濕度等數據并24小時監控。羅玉軍說:“市民來種菜,我們提供當季適合種什么菜、怎么種等建議,以及種子、肥料等物料,也可坐在家里,通過手機查看自家菜園情況,請農場員工代種代管,成熟后也可代銷。”

  為增強客戶黏合力,公司還利用草坪、樹林等增設茶咖休閑館、露營帳篷、露天吧臺等設施,并定期不定期舉行鄉村市集、親子比賽、文創展覽等活動。“我們有健全的田園社區商業發展運營團隊,規劃、設計、運營和銷售都‘很能打’,讓農用地生產的不僅是農產品,還有多元化文娛休閑體驗,從而豐富了市民生活,提升了農業價值鏈。”羅玉軍說。

  目前,公司在市區運營的農場有4個,共計460畝。未來,公司將向全國布局連鎖農場,推動農業借助農文旅融合“思路”轉變為增收致富的“出路”。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是支撐。無錫市農業農村局人士介紹,今年起無錫亦將聚焦返鄉下鄉大學生、能人、退伍軍人等創新創業群體,培育眼界寬闊、敢于拓展的“新農創”隊伍,持續優化全市“新農人”發展生態,更好地促進富民增收。(朱雪霞)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