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是第43個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布實施一周年。每逢“3·15”,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都備受關注。在經濟多元化、消費模式不斷創新的當下,保障消費者權益不僅是對個體利益的尊重,更是維護市場秩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亂”字上現端倪,在“假”字上出問題,在“縮”字上傷權益,消費市場侵權現象依然屢見不鮮。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引導消費新變化,廣大消費者對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高品質消費有著更多期待。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76.1886萬件,其中質量問題占21.44%,虛假宣傳問題占6.6%,與2023年相比,虛假宣傳、質量問題投訴比重上升。在新興的直播帶貨領域,問題更為突出。中消協報告指出,在 2024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期內,有關“直播帶貨”的負面信息共23.0675萬條,日均8238條。部分主播缺乏自律,與不良商家勾結,銷售三無產品,消費者購買后投訴無門。線下消費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在餐飲服務方面,一些餐飲場所衛生條件不達標、抽檢餐飲食品不合格,卻未在顯著位置公示;在培訓服務領域,部分培訓機構存在隨意變更授課教師、縮減課程時長等現象,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在“利”字上迷心智,在“管”字上存滯后,在“權”字上顯淡薄,多方因素催生侵權亂象。從商家角度看,部分企業受利益驅使,缺乏誠信經營理念,為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不惜犧牲產品和服務質量。從監管層面而言,隨著消費模式的快速創新,新興消費業態不斷涌現,監管部門面臨監管范圍擴大、監管難度增加的挑戰,傳統監管方式難以適應,存在監管滯后的情況。同時,部門之間的協同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在處理跨領域消費糾紛時,易出現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現象。從消費者自身來看,部分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在權益受損時,因缺乏相關知識和維權渠道,選擇忍氣吞聲,客觀上縱容了侵權行為的滋生。
在“技”字上強監管,在“線”字上暢渠道,在“教”字上提意識,江蘇探索消費者權益保障取得顯著成效。在監管體系建設上,江蘇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智能化監管平臺。2024年全省消保委系統共受理維權投訴21.39萬件,同比下降10.7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55億元。中消協2024年發布的2023年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報告顯示,江蘇省連續第3年在全國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中獲城市排名第一、前十名城市數量位于省區第一的“雙第一”,無錫市位居榜首。在維權渠道優化方面,江蘇省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數據表明,江蘇整合12315、12345等熱線,打造一站式消費維權平臺,消費者投訴后平均處理時長縮短至7個工作日,投訴解決率提升至85%以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同時也強調“要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侵害消費者權益就是侵害市場需求,保護消費者權益就是保護市場活力。我們必須把維護消費者權益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在提振消費信心、擴大國內需求、增進民生福祉中發揮更大作用。(文/紀橞穎 漫畫/潘磊)